——本文系红网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近日,“南京大学启用门禁”一事在网络上引起热议。根据摆放于学校门口的公告显示:此次门禁设立于主城区的鼓楼校区,门禁系统于9月27日起试运行。同时,据该校保安介绍,门禁实行分时段管理,人和非机动车平时需刷卡才能进出,在上下学人流量高峰期免刷卡;校外人员说明来意后可登记信息入校。
除了南京大学,我国的清华、北大等高校也有“门禁”措施,并且许多高校在推出门禁系统之初,都引起了舆论浪潮。网友们对此类事件观点不一,有人认为“高校是社会资源,不应该封闭,大学要与社会接轨”,亦有人认为“高校的开放,指的是思想与学术上的开放,而不是完全地对公众开放”。在我看来,高校启用门禁是可取的,有规范才有秩序。
此次南京大学设立门禁之举颇有“无奈”之意,实施“门禁”并不意味着拒绝来访,而是让访客有序入内。由于鼓楼校区身处热闹的主城区,是民众聚集的地方,校内的外来人员众多,由此产生了不少安全隐患,也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产生了不良影响。踩踏草坪、乱扔垃圾、公共设施人满为患、广场舞跳进校园等情况的出现,不仅破坏了学校的环境、过度占用了公共资源,也影响着教学的开展。浙江大学曾经还发生过一家人在校内草坪吃露天火锅的事件,经保安劝阻后他们才离开。大学校园若完全对外开放,或许会让一些人忽略了这是从事教学、科研的场所,而把它们当成公园、游乐场。门禁只是限制外人“走进来”,并不会阻止学生“走出去”。高校对外来人员进行限流与管理,是对教师与学生负责的表现,也是对民众要自觉规范自己行为的提醒。学生与社会的接触不会因此受到影响,高校与外界思想、学术的交流也不会受到妨碍,所以有人担心高校因门禁而“闭关自守”是杞人忧天了。
高校采取门禁纵然可取,但具体如何施行需因校制宜,仔细商榷。以樱花最为闻名的武汉大学就做得比较规范化,每年樱花季都是该校的客流量高峰期,学校对此采取了网络实名预约、限名额等措施,在维持校内秩序与氛围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游客的参观需求。此外,清华与北大两座学府也对游人采取了网络预约、限时与规定路线的参观方式,值得借鉴。南京大学设立的门禁相对宽松,但却能最大程度上避免类似于“广场舞跳进校园”等现象的出现。
对于外来人员,高校要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民众也需有自觉意识。正如《深圳特区报》的一篇文章所说:“其实应该思考的不是‘高校该不该设置门禁’,而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设置门禁’。人们总是用包容开放的标准去要求高校,却很少用文明游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高校虽是公共资源,但同时也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摇篮。它的主要用途是为教师与学生提供学术研究的场所,而不是专门供人游览、玩乐的景点或公园。高校固然是服务于社会的,但当其开怀接纳民众的时候,由于游客的素质参差不齐,导致校内正常的教学与生活秩序受到了影响,那么学校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限制外来人员也无可厚非。
如何进行人性化的管理、把握好对外开放的“度”考验着高校管理者的智慧。尽管大学是与社会接轨的过渡阶段,许多面临着升学压力、为青春奋力拼搏的莘莘学子仍旧需要社会为他们保留一块相对安宁的净土。
文/杨洋(西南科技大学)
相关链接:解决高校限外问题不能仅凭一张校园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