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精准扶贫5周年】以磅礴力量决胜贫困,脱贫攻坚路上的湖南答卷

来源:红网 作者:李慧 编辑:高芹 2018-10-27 13:44:08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10月12日,清晨,69岁的石爬专老人一如既往,坐在自家门前,眯着眼看村里人来人往。

  五年前,也是一个秋日,就在十八洞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重要思想。而她,就是总书记与她细拉家常的苗寨大姐。

  在十八洞村,老人们都说这五年来的变化,比以前几十年都大。这样的变化来自“精准扶贫”四个字。

  这五年间,精准扶贫,推进了时代进程,中国大地上,成千上万个“十八洞村”的命运得到根本性改变。

    红网时刻记者 李慧 长沙报道

十八洞村新貌。

  

  决胜2020,苗家人民的生活美成了一幅画

  2018年10月17日,在第5个全国“扶贫日”暨第26个国际消除贫困日之际,湖南十八洞村的脱贫经验在北京“决胜2020-脱贫攻坚展”开展,全国人民再次将目光投向了十八洞村。这个昔日的贫困山村因精准扶贫,让苗家人民的生活美成了一幅画。

  千百年来冷寂的苗寨迎来了游客,现在十八洞村每年游客可达二三十万人次。苗寨木屋,晒稻的老人,常见的劳作场景如今成了游客眼中的风景。“我们全村脱贫了,年轻人回来了,大龄青年脱单了,游客增多了,生意红红火火,生活过好了。”74岁的村民杨东仕经营“幸福人家”农家乐,如他店名一样,十八洞村苗家迎来了幸福生活。

  而在5年前,这里还是个“穷窝窝”。

水电路讯房等基础设施滞后,图为2013年初石爬专等村民的住房状况。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同村干部和村民座谈。新华社记者王晔摄

  时间回到5年前,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考察扶贫开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这一战略思想,不仅创造了世界脱贫奇迹,更重要的是,小山村推进了时代进程,中国大地上,成千上万个“十八洞村”的命运开始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那一天,云雾缭绕着山头。这一天,拨开云雾见天日,云开雾散,从起源地十八洞出发,中国进入了“精准扶贫”时代!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十六字的殷殷嘱托,激励着中国人民战天斗地,攻坚克难。

  5年前的那一天,在施成富家的前坪,村民们围坐在习近平总书记身旁,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

  村民告诉总书记,除了贫困,村里光棍汉多,娶不上媳妇。总书记勉励村民们,大家要加油干,等穷根斩断了,日子好过了,媳妇自然会娶进来。2016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又专门关切十八洞村大龄男青年脱单问题。

  “腰包鼓起来,腰板也就硬起来了。”

十八洞村44岁的苗族单身汉施六金迎娶了花垣镇花桥村的吴春霞。

  今年9月24日中午,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梨子寨热闹非凡。十八洞村44岁的苗族单身汉施六金迎娶了花垣镇花桥村的吴春霞,一个漂亮的苗族姑娘。至此,十八洞村的大龄单身汉,从5年前的38人,还剩下13人。

  湖南围绕“精准”二字,重点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推动扶贫开发路径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

  在“精准扶贫”重要战略思想指引下,一个个贫困的“山头”被攻克,一顶顶贫困的“帽子”被摘除,5年减贫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3.43%下降到3.86%,2695个贫困村出列,14个贫困县摘帽,2017年2月,十八洞村脱贫摘帽。

  踏着战斗的鼓点,2016年武陵源区、洪江区脱贫摘帽。

  2017年,祁东县、双牌县、江永县、宁远县、洪江市、吉首市、鹤城区、炎陵县、茶陵县、石门县、桂东县、中方县12县摘帽。

  2018年,绥宁县、武冈市、平江县、安化县、新田县、辰溪县、会同县、靖州县、芷江县、慈利县、汝城县、安仁县、宜章县、江华县、双峰县、永定区、新邵县、新晃县这18个县市区计划摘帽。

  湖南把精准扶贫的“靶”指向8000个贫困村,按照中央“五个一批”要求,湖南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发展特色产业脱贫、推进就业扶贫、易地搬迁脱贫、发展教育脱贫、开展医疗救助脱贫、实行保障兜底脱贫、结合生态补偿脱贫“七大行动”,践行“因地制宜”发展要求。

  湖南在全国创新提出“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新思路,扶贫产业全省遍地开花,力争有劳动能力的户均有一个脱贫产业,“精准扶贫”路上,湖南正走出“新速度”。

  精准扶贫,起点在十八洞,从十八洞迅速走向了全国。

  2018年6月,初夏,十八洞村迎来了一位外国元首的到访——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国家主席本扬。

  当本扬沿着石板路,绕村考察时,看到的是这样一番火红的发展景象——

  从前3米5宽的盘山小路变成了6米宽的水泥马路,村内家家门口修了石板路,户户通了自来水。游步道有了、邮局有了、自助取款机有了、农家乐有了,还与文化公司合作建立了农家书屋和诗社。

  语言不同,风土有别,却有着同样的使命,共同的梦想。本扬此行的目的,就是探寻“精准扶贫”的中国经验。

  深秋的渐变,腊尔山从深度贫困地区走向乡村振兴

  腊尔山在哪?如果要数湖南几个最穷的地方,腊尔山一定榜上有名。它在湘西,在凤凰。凤凰因旅游在全国名气响亮,而凤凰县最贫困的地方,距离凤凰古城仅30余公里的腊尔山却鲜为人知。

  腊尔山,被称为凤凰县的“西伯利亚”,这里地处云贵高原的东端,海拔800多米,山高路陡,是一个典型的山地台地,土地贫瘠,异常清贫与寂寞。“篱笆房、泥巴水,出门全靠两条腿;早苞谷、晚红苕,一天三餐难吃饱”,是对这一带老百姓过去生活的真实写照。这里世代居住的都是苗家人,苗族同胞占了98.5%。这里也是湘西深度贫困的地区。

  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生活着5万多人,分布在腊尔山镇、禾库镇、两林乡、柳薄乡、米良乡共5个乡镇、213个自然村寨中。基础设施落后,教育落后,环境卫生极差,2013年以前,这里的人均年纯收入还不到2000元。

  2013年11月,精准扶贫的春风吹到了这个村,这里的一切开始悄无声息地发生着渐变。原来基础条件差,现在已是青山环抱、村道环绕了。

腊尔山地区贫困群众因易地扶贫搬迁搬新居。

  在腊尔山镇夯卡村的苗寨,我们真正地感受到了老百姓的幸福感。从“有女不嫁夯卡郎”, 从生活在峡谷谷底,信息闭塞,十年九灾,通往外界只有一条天梯路,生存条件极为恶劣的状况到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享受国家易地搬迁政策优惠,今天的夯卡,清一色的搬迁房。黑瓦、黄墙,青石砖结构,一栋连一栋,35户村民家家前有花园,后有菜地。2017年人均收入达到4862元,实现整村脱贫退出。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幸福的指数在攀升。老百姓自豪地把新住的地方取名叫“洞福苗寨”。

  教育是改变贫穷的拐点,提升贫困乡村的教学质量,凤凰县率先出台了农村教师津补贴等相关政策,像在腊尔山等高寒山区的乡镇学校、村小任教的教师每月补助最高可达1700元,部分教龄长的村小教师年收入10万多元。“现在待遇高了,当老师很火的,找媳妇都成了‘香饽饽’。”凤凰县腊尔山希望小学校长麻青云说。湘西州目前有719名教师下乡支教,基本上解决了贫困乡村学校师资不足的问题。

  精准扶贫以来,腊尔山镇紧扣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工作重心,采取五种方式大力发展四大特色农产业。发展种植业,建成200亩猕猴桃示范基地,150亩黄桃采摘园;发展养殖业,重点养殖湘西黄牛、山羊、黑猪等牲畜。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今年春季完成3850亩蔬菜订单签订,可带动511户贫困户每户平均增加收入1.1万元。精心发展瓜蒌产业,开辟苗乡群众致富又一新途径,可带动236户贫困户户均收益1.8万元。

  现在的腊尔山,从过去大家纷纷往外跑,到陆续回乡发展,尤其是青年将外面的好经验带了回来,为扶贫事业注入青年的青春力量,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发展曲。

  腊尔山的跨越是湘西很多贫困村的真实写照,像湘西山江片区深度贫困地区一样,也开始了转型,响应乡村振兴号召,脱贫后将发起一场来自乡村振兴的革命。

  精准扶贫催生了更多经济新业态,湘西腊肉、泸溪椪柑、古丈毛尖、保靖黄金茶、凤凰的红心猕猴桃、永顺猕猴桃、龙山百合、里耶脐橙,成为了互联网销售的“宠儿”。乡村旅游,更是让土家苗汉各族群众脱离贫困。

  深秋的丰收,精准扶贫春风结下累累硕果

郴州市苏仙区数千亩分300多层连片梯田,一片金黄美如画。

  深秋十月,正是中国南方收割中晚稻的时节。连日来,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数千亩分300多层连片分布在高度落差达700米的高山上的梯田,一片金黄美如画,村民们正用传统的方法抓紧收割着这些谷“黄金”,忙得不亦乐乎。

  “我家今年差不多种了有8亩田,今年基本上是大丰收,就是说能够收8000斤稻谷。” 苏仙区良田镇菜岭村村民黄存新介绍,由于梯田处于高山陡峭地区,无法使用机械,村民们只能用镰刀、打禾桶等传统工具进行收割。2015年,菜岭村被评为省级贫困村。为尽快脱贫摘帽,进驻村里的扶贫队决定利用高山冷水的优势,结合农村观光游,发展梯田套养禾花鱼。

  菜岭村党支部书记黄文彬说,近三年来,在驻村扶贫队的帮助下,该村每年都举办了“禾花鱼·米”文化美食节,宣传推介当地的梯田美景与美食。村里产出的“菜岭冷水米”“高山泉水禾花鱼”,也成为深受湘南地区民众喜爱的绿色食品。如今,全村94%的贫困户实现脱贫。按预计的产量,每亩田可以割稻谷1000斤,合作社按2元一斤统一收购,加上禾花鱼收入,村民人平均收入在3500元以上。

  而在湖南有这样一个地方,因高校扶贫带火了村庄。深秋十月,天气阴凉,隆回县虎形山瑶族自治乡白水洞村山里云雾缭绕。散落在大山四处的村子里,不时有一栋栋三层小楼映入眼帘;梯田刚收割完成,农户家里堆放着玉米、红薯、南瓜,一派秋收的模样。

  这是湖南大学在隆回的驻点帮扶村。距县城130公里,平均海拔1100米,是全县最偏远的高寒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通过3年的扶贫,学校先后选派扶贫挂职干部、驻村干部13人次,开展各类扶贫项目57项,带动全县2041户、8707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摘帽。白水洞村今年将退出贫困村序列。

  在扶贫队的帮助下,村里引进五彩水稻、雪莲果等经济作物,打造了富硒大米、虎久雾语茶等特色品牌,2017年实现利润过千万元,带动2000余名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着眼隆回优质自然环境、花瑶民族特色,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花瑶花”非遗扶贫项目,花瑶文创产品亮相米兰世博会,让世界听见花瑶的声音。工作队把扶贫重点放在了产业上,推动新型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精准扶贫背景下带来了乡村巨变,深秋的丰收,既见证了扶贫攻坚“啃硬骨头”的艰难,也见证了老百姓的一张张笑脸……为了群众的冷暖,为了大地的丰收。笑脸,是我们努力前行绘就的湖南精准扶贫答卷的“表情包”。

  精准扶贫5年,湖南为了贫困群众的笑脸,以精准为核心,精准“扫描”每户贫困户情况;精准实施各项脱贫举措,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有能力”的“扶起来”,“四跟四走”的产业扶贫新模式,实现家家有致富产业。 “扶不了”的“带起来”,为贫困户量身定制扶贫小额贷款,至2018年8月底,全省共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97.34亿元,带动了51.5万贫困农户157万余贫困人口脱贫。

  回首5年,精准扶贫的足迹踏过了湖南的山山水水,扶贫人心中秉承“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只奔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兑现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实现全面小康。

  到2020年,还有2年时间,湖南要完成37个贫困县、3209个贫困村、216万贫困人口的脱贫摘帽,任务艰巨繁重。“打好这场硬仗,就要像战争年代打仗一样,拿出战斗的姿态和精神来。”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说,要以决战决胜之势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最根本最重要的是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加强党的领导是根本,提高质量是核心要求,作风建设攸关脱贫攻坚成败。

  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催人奋进,站在新的起点,湖南人民决胜贫困的生动实践正汇聚成新时代最美的奋斗乐章。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