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蔚泓院士:海归科学家回乡,梦想之路更顺畅
长期以来,化疗是治疗癌症的主要方式。然而,传统的化疗药物无法将癌细胞和正常细胞区分开,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将正常细胞杀死,毒副作用大。能不能找到一种能够识别病变细胞的“聪明”的分子,以此来对抗癌细胞?湖南大学谭蔚泓院士及其团队决定在该领域来开拓一番新天地。
乡音不改的海归科学家
谭蔚泓出生在湖南益阳,面对来访的记者,他面带微笑,“我的普通话有很浓的湖南口音,你们会不会听不懂?”
1982年,谭蔚泓从湖南师范大学化学专业毕业,被分配到益阳的一所大学任教,但他选择了考研。在中国科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后,到美国密歇根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1993年,谭蔚泓获得密歇根大学物理化学博士,1996年起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化学系任教。
2000年年初,谭蔚泓决定回到祖国,在家乡的湖南大学开始合作研究。针对湖南大学没有生物医学学科的现实,他提议成立湖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2010年他成为湖南大学第一任生物学院院长。
国外工作和生活多年,谭蔚泓依旧乡音未改,自我介绍时总把自己名字中的“泓”发音成“横”。而他进阶式的成长经历,也显示了湖南人性格中坚韧、执着的一面。
“纳米火车”
精准打击“肿瘤君”
湖南大学生物学院成立以后,谭蔚泓便全力投入到科研项目中,领衔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基于核酸适体的蛋白质研究新技术和新方法”。他组建了多学科交叉的课题组,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利用核酸适体研究癌症等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基础的新概念。在建实验室的同时,他还开创了湘雅合作研究室。
传统的化疗药物无法将癌细胞和正常细胞区分开,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将正常细胞杀死,毒副作用大。为了破解这一难题,谭蔚泓和他的团队致力于寻找一种“聪明”的分子,既能杀死癌细胞,又不误伤正常细胞。
经过不懈努力,谭蔚泓团队研发出一种能向肿瘤细胞靶向输送大量抗癌药物的DNA“纳米火车”。“火车头”由核酸适体构成,可与某种特定癌细胞的膜蛋白结合,为给药系统提供“方向”和“动力”。而通过分子自组装形成的DNA结构则构成了一节一节的高容量“车厢”,用于装载抗癌药物分子或其他生物试剂。
仅7年时间,团队就迎来了收获的季节。目前,他和团队已经寻找到针对白血病、肺癌、胰腺癌等10多种癌症细胞的300多个探针。
■记者 刘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