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努力拼搏,如期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来源:红网 作者:储旭东 编辑:张兴诚 2018-10-17 21:38:07
时刻新闻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曾感慨:“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扶贫工作的重要性。的确,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最庄严的承诺。

  今年的10月17日,是第五个国家扶贫日。据报道,2017年第二批申请退出的85个贫困县符合脱贫摘帽条件,至此,2017年申请退出的中西部20个省区市125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无疑,这些贫困县的悉数摘帽,是对国家扶贫日最好的献礼,更是给予贫困群众最大的实惠。5年来,农村贫困人口累计脱贫6853万人,减贫70%左右,贫困县数量实现首次减少,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2017年底的3.1%。可以说,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距离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目标时点,还有不到3年的时间。攻坚成效突出的背后,我们也要看到,越往后,扶贫、脱贫的压力越大,面对的都是难中之难、坚中之坚。以苏北某县为例,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一些扶贫产业、项目接连出现,让不少贫困群众走上稳定脱贫之路。但仍未冲破相对贫困线的群众中,近70%的是“孤弱病老灾”,自主脱贫难度较大。当然,虽是压力不小、难度较大,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去年125个贫困县全脱贫就是最生动的体现,也为打赢攻坚战坚定了信心和决心。

  精准识别,让脱贫攻坚对准靶心。在调研中,时常能听到这样的反映,“扶贫工作最大的问题和困扰就是贫困户的识别不精准。”那么,如何在保证脱贫质量的基础上,实现识别的精准?我国不仅关注农民人均纯收入,更综合把握住房、教育、健康等情况,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实现国家扶贫标准和“两不愁三保障”综合衡量,让精准实事求是、不打折扣。正因为精准识别,扶贫资金更好地用在“刀刃上”,为最需要帮助的贫困户送上温暖;正因为精准识别,扶贫“不扶懒”“不扶老”得以实现,让勤劳致富、孝敬老人等核心价值得到进一步彰显;正因为精准识别,“大水漫灌”少了,“精准滴灌”多了,全面提升了整体脱贫效率。

  因地制宜,让脱贫攻坚找对路子。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这就要求各地有力发挥出因地制宜、因户发力、因人施策的作用。必须承认,要实现精准脱贫,方法对路才能找到出路。比如云南昭通,用竹水杯与红苹果推动脱贫,一个独具民族特色,靠勤劳的双手编织而成,另一个则依赖于当地自然气候环境,形成了地方当红产业;再如江苏响水,一个缺乏产业基础的地区,却以能人带动规模化种植,助力上千人实现稳定脱贫……这样的典型案例,全国各地到处可见,这就是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的力量。只有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才能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户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合力制胜,让脱贫攻坚拔掉穷根。我们之所以能书写“最成功的脱贫故事”,不仅在于建立了脱贫攻坚“四梁八柱”性质的顶层制度、政策设计,关键还在于广大贫困群众在脱贫路上“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用辛勤付出开辟一条致富路。在江西井冈山,17万老区群众传承伟大的革命精神,肯拼搏、能付出,抓产业、促实干,整体告别贫困,奔向全面小康。当然,脱贫攻坚巨大成就的取得,更在于各级党员干部勇于担当、履职尽责,以坚决的责任落实不断激荡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各地“五级书记”抓扶贫,“省市县乡村、一级抓一级、层层促攻坚”已是常态,278万名驻村干部、43.5万名“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一线,彻底打通扶贫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高度评价中国扶贫事业:“精准减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可以说,我们聚焦深度贫困,以非常之策,解非常之困,这是中国担当的体现、更是中国智慧的彰显。今后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仍将“咬定青山不放松”,以踏石留印、抓铁留痕般的顽强毅力,坚决同贫困作斗争,容不得半点松懈。我们坚信,中华民族定能如期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文/储旭东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