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现代花鼓戏《桃花烟雨》深挖“精准扶贫”背后的人性意识
——拭去贫穷看美丽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龙文泱
10月15日晚,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创排的大型现代花鼓戏《桃花烟雨》在湖南戏曲演出中心上演。该剧导演何艺光说:“湘西地区山水美丽,文化迷人。我们希望通过艺术创作,号召人们擦拭掉贫穷的灰尘,让湘西美的本真浮现出来。”
“不写故事,写人性、人情”
2015年,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主任罗维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参加苗家赶秋节。十八洞村是“精准扶贫”战略的首倡地。亲眼目睹它的巨大变化,罗维马上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创作题材。于是,他与剧作家曹宪成、国家一级导演何艺光、国家一级作曲陈耀商定,要以十八洞村的发展变化为切入点,创作一部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湘西地区农村发展变化的花鼓戏。
“主旋律的题材如何让观众觉得好看,而不是说教?”该剧导演何艺光告诉记者,创作团队在采风时,就考虑了这个问题。这也是该剧创作的第一大难点。
“演员说什么,唱什么?脱贫致富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扶贫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是为了让人们过上安定快乐的生活。在‘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人们主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意识是如何被唤醒的?现代人的精神和心理状况是怎样的?” 何艺光说,“我们决定从这一点出发,不写故事,写人性、人情。最终确定通过3段不同的爱情故事,喜剧化的表达手段来展现‘精准扶贫’的严肃主题。”
“演得好不好,是思路问题”
为了深度挖掘人物,剧组主创人员用了半年多时间,深入十八洞村、矮寨镇、保靖县、凤凰县等地体验生活。
编剧曹宪成发现,十八洞村时任村主任施进兰的经历与创作主题十分契合,3次采访施进兰,以他为主要原型创作了男主角石青峰。整个剧本进行了4次大的修改。
演员们经常与接近各自角色的人物谈心聊天,了解他们的思想,观察他们的生活细节。
“这还不够。虽然已经做足功夫,但刚开始排练的时候,我们都是凭直觉来演。大概的感觉是对的,但很多戏太直接,观众理解不了。”龙伲珍的扮演者黄涓涓说,如龙伲珍与石青峰闹离婚,要跳崖那场戏。之前,黄涓涓的演法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往下跳。
“仔细琢磨,这不太符合常理。每句台词和每个动作的出发点是什么,它们之间又存在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反复观看演出录像后,黄涓涓在表演中压下人物的愤怒情绪,加入了许多夫妻逗趣的细节,让观众觉得真实的同时,喜剧性更强。
石青峰要面对个人发展、家庭稳定、家乡脱贫等多方面的问题,他的内心世界更为复杂。每次陷入如何演的苦闷,其扮演者王亦文会琢磨“精准扶贫”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回想人物原型们做这件事时的种种心路历程。“有时候,突然就知道该怎么演了。”他说,“不是演的问题,是思路的问题。”
20多个曲调展现湖南花鼓戏魅力
《桃花烟雨》的作曲陈耀从业近50年,他带着一种“传承花鼓戏”的使命感在创作该剧的音乐。他说:“花鼓戏的声腔很丰富,只有展现出来,人们才能了解花鼓戏的动人之处,继而愿意将它传承下去。”
《桃花烟雨》的故事发生在苗族村寨中,舞美、服饰、音乐都得有苗家味道。陈耀坦言:“把苗族音乐融入花鼓戏中,还要与人物性格、剧情发展切合,太难了。一不小心就会让人觉得这不是花鼓戏。”
仔细研究之后,陈耀认为,苗族音乐是小调式的,而花鼓戏也有很多这种曲调,两者可以相融。他还邀请十八洞村的苗歌传人配唱苗歌。
陈耀有意识地运用了花鼓戏的多种曲调,为《桃花烟雨》创作了20多个曲调:主旋律贯穿全剧,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曲调,体现人物鲜明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