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不动声色才是最好的控诉

来源:红网 作者:章淑祺 编辑:王俞 2018-10-16 23:32:29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无人知晓》改编自京都西巢鸭弃婴事件,事件中,曾被多个男人抛弃的女人,最后抛弃了自己的孩子,使他们自生自灭在一所公寓的房间里,无人知晓,直到有人死去。导演是枝裕和在大学期间听到这个故事,最后用电影将它呈现了出来。真实事件令人触目惊心,而是枝裕和在改编时则淡化了尖锐,注入了几分温情。他在电影里,没有刻意表现生活的沉重,没有大段的控诉或煽情,有的只是以旁观者的姿态,客观记录下几个孩子的日常生活,冷静而克制,却蕴含着巨大的感情张力,不动声色地触动着观者的心。

  是枝裕和一直是现实主义电影积极的践行者,他的电影主题永远绕不开家庭、社会与死亡。但是就像法国新浪潮电影之父巴赞所说的:“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面对这些宏大的题材,是枝裕和并没有把导致悲剧发生的重大事件或特定时刻呈现出来,而是把镜头对准了生活中那些微不足道的细节。他的电影延续了纪录片的风格,多以时间为叙事线索,静静地叙述平淡生活中的细节,而淡化了戏剧的冲突。

  他自己也曾说过:“我对他们(电影中的人物)无所谓同情,也无法用简单的爱与恨来评价,我只是静静地站在一旁,与他们拉开一段距离,看着这一切的发生。他们本就是日本社会真实存在的那一部分人。”他没有对残酷冷峻的现实进行卫道士一般的批判,而是极力克制,试图用事实的呈现来唤起公众的关注,所以并不能用“冷漠”来评价是枝裕和,相反,他的电影处处充满了人文关怀。

  整部电影没有一处出现撕心裂肺的哭喊和歇斯底里的控诉,几个孩子从头到尾也没有掉过一滴眼泪。哭喊和眼泪确实能够戳中人心的柔软之处,唤起同情和怜悯,但不哭的孩子却能给人带来更大的悲恸,让人不禁思考,是不是因为这些孩子从未拥有过正常的生活,所以才不懂得自己的委屈与不幸,不知为何而哭呢?平淡的叙事对激烈的故事有天然的压制效应,而由此产生的反作用力对观众的触动却是巨大的。

  面对社会的残酷与冷漠,韩国电影用饱含愤怒的笔触去进行鞭笞和揭露,而日本电影却以一种平和的态度融化了尖锐和冲突,但平静的表象下,却暗流涌动,处处蕴含了想要爆发的情感。表面越是波澜不惊,内里的起伏就越汹涌,最终发泄的端口也裹藏着更大的力量。愤怒、憎恶、哀痛、绝望都被藏起来了,也许这也是“无人知晓”所包含的意义的一部分。

  是枝裕和的风格于我们新闻人启示重大。作为以“公平公正”为行事准则的新闻人,我们常常会困惑,在从事“非虚构写作”的过程中,在报道一个新闻事件的时候,我们能否有自己的倾向与立场。尽管我们无时无刻不被灌输着“客观公正”的信条,但在某些激起我们强烈情绪的事件当中,我们依然很难去规避自己内心鲜明的倾向性。那么,新闻人就一定不能有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吗?是枝裕和的叙事手法无疑给了我们最好的解答。

  我们当然可以有自己主观的立场和倾向,向公众表达我们的观点和态度,但我们不是直接把自己的观点直露地说出来,我们仍然要秉持“用事实说话”的基本态度。我们要做的,是把相关的证据摆在观者面前,将所有事实不加以主观挑选,而一五一十地陈列在人们面前,让大家自己去判断,去下结论,这比起单方面的指责与控诉,更能让受众信服,因为比起理论,事实才是最有力的论据。

  以旁观者的姿态诚实地记录下一切并客观地加以陈述,在波澜不惊的叙事之中悄无声息地融入自己的意识形态,不动声色才是最好的控诉。

  文/章淑祺(湖南师范大学)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