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不负湘江万古流——湖南省“一号重点工程”速写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 俊 柳德新 董洁平 编辑:刘娜 2018-10-12 09:40:51
时刻新闻
—分享—

  李 俊 柳德新 董洁平

  这是一方有情怀的江湖。

  它的南来,为古典的中国注入了濂溪一脉的湖湘因子,回荡着湘水余波的豪放与力量。

  这是一方有抱负的江湖。

  它的北去,为现代的中国建立了万山红遍的壮阔母本,激荡着浪遏飞舟的自信与担当。

  江是湘江,湖是洞庭湖。

  新的节点又奔涌而来。

  2013年,湖南省“一号重点工程”——湘江保护与治理启动,以“堵源头”、“治调并举”、“巩固提升”为阶段目标,滚动实施3个“三年行动计划”,努力实现江水清、两岸绿、城乡美,并以此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长江经济带率先探索“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发展路径,实现“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清土净的生态强省”的发展目标。

  高瞻才能远瞩。

  从湖南省“一号重点工程”的纵深到“一湖四水”的延伸,经过6个年度的持续接力、两个“三年行动计划”的接续奋斗,湖湘大地贯彻的是“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的新理念,响彻的是“把湘江流域保护和治理作为省‘一号重点工程’,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江清水”的新号角。

  一、保护与治理同步——

  久久为功,率先探索“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2018年6月29日,一张饮水的图片刷了屏。

  当天,省委书记杜家毫又一次考察湘江源,在幽长的峡谷中徒步近半小时。登上蓝山县野狗岭,杜家毫俯身山涧小溪,双手捧起清洌甘甜的源头活水,仔细察看水质色泽,一连喝下三大口。

  这张轻松的图片背后,却是一摞摞沉甸甸的答卷:5年多来,全省累计投入各类资金500多亿元,关闭流域涉重金属污染企业1182家,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7平方公里,复绿矿山1500多公顷,新增造林面积1020万亩,鱼类资源量以每年5%左右的速度递增。“山水林田湖”的系统治理,使得湘江流域生态质量稳步提升、水质持续好转。

  有多大的承载就有多大的负累。长江一级支流湘江流域集中了湖南省60%的人口、75%的经济总量,也承载着60%以上的污染。在流经湖南8市67个县(市、区)、给沿岸居民带来滋养的同时,湘江不得不承受有着“有色金属之乡”美誉的省份在发展中所产生的大量污染,一度成为我国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之一。上世纪90年代,湘江总体水质呈恶化趋势,对两岸人民群众饮水安全与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2011年3月,国务院批复《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规划彻底消除污染源。湘江,作为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唯一的流域综合治理示范,承担着为国家探索经验的重任。

  2013年9月23日,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主持召开湘江流域保护与治理委员会会议,将湘江保护与治理作为省“一号重点工程”。履新湖南刚刚半年的杜家毫强调,务必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若毁绿水青山,宁弃金山银山”,确保“新账不能再欠、老账努力去还”;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抓下去,一届政府一届政府地干下去,不达目标,决不罢休;滚动实施3个“三年行动计划”,综合治理湘江,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江清水。

  自此,湖南开启湘江保护与治理新征程,在长江经济带率先探索“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发展路径。湘江,也掀开了新的一页。

  在管理层面,省级专门成立了“湘江保护协调委员会”和“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委员会”,每年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主持召开委员会全体会议,协调湘江流域8市67个县(市、区)、20多个省直部门,形成全流域一盘棋。省委、省政府将湘江保护与治理纳入对地市党委政府绩效考核内容,湘江流域8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向省政府递交了湘江保护与治理两个“三年行动计划”责任状。

  在法律层面,《湖南省湘江保护条例》2013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成为我国第一部江河流域保护的综合性地方法规。鲜为人知的是,这部法规最初拟命名为《湖南省湘江管理条例》。从“管理”到“保护”,一词之变,体现的是湖南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方面的理念先行。湘江、洞庭湖、东江湖3个环境资源法庭应运而生,开启了司法跨行政区划集中管辖专门化治污的新模式,司法利剑开始守护青山绿水。

  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以“堵源头”为主要任务,大力推进重点行业工业企业污染防治、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等五大重点工作。到2015年底,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顺利完成,共实施1740多个整治项目,基本堵住了湘江干流污染的源头,初步构建了污染防治的长效机制,有力保障了水资源、水生态、水安全,达到了既定目标。

  如果说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重在治标,那么2016年启动的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开启了标本兼治新征程,湘江保护与治理进入了以“治”促“调”、以“调”带“治”的“治”“调”并举阶段。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原则,把加强水资源保护、提高用水效率、强化工业污染防治、加快推进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全面开展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强不达标水体整治、深入推进重点区域污染综合整治、加强生态保护以及加强高速公路、河道、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作为主要工作措施,系统推进流域水资源管理、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形成“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

  “一部法”统领、“一盘棋”谋划、“一江水”同治。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湘江流域8市和省直各部门以“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境界,久久为功,坚持保护与治理同步,让湘江这条湖南人民的母亲河重现迷人风姿。湘江保护与治理的成功实践,被新华社誉为“中国流域综合治理样本”。

  二、转型与升级并举——

  高质量发展,绿色成为湘江流域最亮的底色

  2018年4月22日,一副“天眼”捕到了春。

  当天是第49个世界地球日,新华社记者从湖南省国土资源厅获得多张卫星遥感影像图。这些图片以“天空之眼”的视角,让人们直观看到曾经遭受破坏的一些山水林田湖,正在逐渐愈合“伤疤”。

  位于湘潭市雨湖区鹤岭镇的湘潭锰矿,素有“百年锰矿、中国锰都”之称。长期的开采,一度让矿区山体裸露、废渣堆积。一张摄于2011年11月22日的卫星影像显示,矿区呈现大面积黑、灰、泥黄色块,满目疮痍。当下的卫星影像显示,绿色成为了主色调。

  这种“由黑转绿”的情形,在湖南多地特别是湘江流域的卫星影像上,对比明显,突出的表现就是,采砂现象少了、畜禽养殖场少了、围网捕鱼的设施拆除了,破坏生态的行为逐渐得到遏制。

  多与少的转换,源自经济发展理念的更新与创新。

  省委、省政府出台《湖南省重大环境问题(事件)责任追究办法》,全面落实中央提出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终身追责”新要求,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在全省实现党委、政府及纪检监察、审判、检察机关共33个省直相关单位环保责任全覆盖。对湘江流域各级政府“一把手”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一旦造成严重污染,“企业摘牌子、老板戴铐子”,官员也要“摘帽子”。

  转型升级的需要,催生着新旧动能的转换。推进技术改造方面,我省出台实施了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税收增量奖补政策,在钢铁、有色等7个传统制造业领域实施“互联网+”行动,近年来技改投资占全部工业投资比重始终超过一半,5年来整合专项资金9.4亿元,支持传统产业技术改造项目4500余个。加快培育新动能方面,大力培育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全省移动互联网产业营业收入达到845亿元,5年增长13倍。加快发展20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全省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年均保持在15%以上。

  政府的引导、市场的倒逼,激发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绿色理念激活“一池春水”,“黑灰黄”化作“满眼绿”。

  一批规模小、技术低、效益差、污染严重的企业被淘汰出局;部分仍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在政府支持引导下,成功实现搬迁转移,进一步扩大提升了企业产能、改进了生产工艺。如上市公司湘潭电化搬迁至雨湖工业集中区,由于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新厂产能大幅提高,每吨产品成本下降近1000元,“三废”排放大大降低,曾经运转艰难的企业重新焕发生机。

  发展空间的重新释放,带来了城市发展的转型契机。湘潭市竹埠港化工区仅有1.74平方公里,通过实施“退二进三”战略,竹埠港及周边地区规划了33.36平方公里区域,成立了湘潭岳塘经济开发区。可以说,关掉一个竹埠港,造就了一个省级经开区。

  以清水塘地区为代表的株洲大工业,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曾留下了污染严重的顽疾。在关停并转的同时,株洲利用高新技术、先进工艺装备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株洲冶炼集团新的锌冶炼基地正在紧锣密鼓建设。这家已有62年历史的知名冶炼企业,将“下一站”选定在衡阳水口山循环工业园,又一次开启艰难而又辉煌的转型之路。与此前入园的五矿铜业一起,打造一个年产30万吨锌、30万吨铜、10万吨铅的现代化铜铅锌产业基地,这也将是全国首屈一指的铜铅锌产业示范基地。

  旗滨玻璃绿色搬迁项目从清水塘搬迁到醴陵后,新建了5条国内最先进的浮法节能玻璃生产线,产能扩大近1倍,年产值可达50亿元,成为湖南最大的玻璃深加工中心以及国内节能玻璃、太阳能光伏玻璃生产基地。

  这样的故事,在省“一号重点工程”引领下,在湘江流域乃至“一湖四水”缤纷上演。

  5年前,告别还在盈利的老厂房,衡阳水口山宏兴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昌礼,带领企业开启脱旧换新之路。企业入园、升级改造、创新工艺,污染的帽子摘掉了、成本降低了、能耗下降了,产值却翻了番,入列衡阳市拟上市公司后备名单。回想往事,陈昌礼庆幸不已:“如果不主动淘汰落后产能,面对猛烈的环保风暴,企业早就关门了。治污虽然带来了阵痛,但也通过倒逼,为企业发展赢得了生机。”

  衡东县三樟镇长江村,村民李志军拆除距离湘江干流不过300米的养猪场,将场地改造成驾校训练场。同时,用猪舍拆迁补贴的费用与人合伙,在距湘江约3公里的油麻田村,新建一个种养结合的养殖场,养殖粪污全部资源化利用。“收入不减反增。”李志军满脸都是笑容。

  省“一号重点工程”特别是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湘江流域产业转型升级明显加快。通过疏堵结合,积极引导支持企业入园转型升级,不仅原有的重化工业得到了改造提升,还腾出发展空间引进了大批科技含量高、环境影响小的产业,尤其通过污染治理带动了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近年全省环保产业连续保持25%左右的增长速度。

  实践证明,“关停并转”没有带来经济下滑,反而推动了高质量发展。在湘江流域沿线,产业变“新”,模式变“绿”,质量变“优”,一幅绿色发展图景正徐徐展开。据统计,与2013年相比,2017年湘江沿线8市GDP累计增长41.3%,财政收入累计增长39.4%。

  尤为可喜的是,退耕还林还湿试点把生态修复与生态旅游、生态产业、生态惠民结合起来,创新了“一湖四水”流域生态修复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高质量发展,让绿色成为湘江流域最亮的底色。湖南,正在从湘江保护与治理的成功实践中,不断寻觅绿色转型新机遇、积蓄绿色升级新动能。

  三、政府与社会共振——

  “河长制”落地,爱水护水节水成为全民行动

  今年8月,省委书记、省第一总河长杜家毫,省委副书记、省长、省总河长许达哲共同签署了省第5号总河长令,决定自2018年8月23日至2019年7月20日,在全省河湖开展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简称“清四乱”专项整治行动)。

  我省于2017年在全国首创总河长令,至今已发布5道总河长令,推动五级河长累计巡河达146万人次,清理“僵尸船”3193艘,集中整治湘江及洞庭湖流域工业污染、养殖污染等重点排污源,整治地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多个突出环境问题,河湖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治水先治河,治河先治人,治人先治官。自2013年启动的省“一号重点工程”,既是对“河长制”的前期探索,也为全省推行“河长制”积累了宝贵经验。2017年,省委、省政府加快落实中央统一部署,将湘江保护与治理取得的经验、凝聚的力量全面运用到推行河长制工作中来,在湘江流域率先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体系,覆盖湘江流域8市的1万多个村。目前,湖南“一湖四水”流域共明确各级河长(湖长)3.57万人。

  以“河长制”推动“河长治”,不仅是给河流、湖泊找到了“主人”,也让“机关河长”带出“民间河长”,“政府治水”与“全民治水”开始合一。

  2018年3月22日,湖南在全国率先推出的河长制省级监督电话“96322”上线,实行投诉电话统一受理、分级负责、归口办理、限时办结、统一督办。工作人员详细记录投诉意见并将意见按地域、类别进行转派,并跟踪上报办理结果。湖南省河长办介绍,投诉主要集中在生活污水、河面垃圾漂浮、非法采砂和黑臭水体等方面,“这表明群众生态保护意识、环境参与意识已大大增强。”

  早在省“一号重点工程”启动之初,我省就开展“绿色卫士”环保志愿行动,将其作为湘江保护与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首批招募200名志愿者。在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期间,“绿色卫士”环保志愿者们以监测点和标准化工作站为依托,举报环境违法行为达3165次,相关部门根据志愿者的举报责令停产关闭67家污染企业,实施罚款以上行政处罚的320家。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后,再次招募新一批200名“绿色卫士”环保志愿者,按地区组成24个大队,设置守望监测点。如今,“绿色卫士”环保志愿行动正在向“一湖四水”延伸,拓展到全省14个市州。

  借鉴“绿色卫士”环保志愿行动的成功经验,2017年6月,省河长办启动“共饮湘江水保护母亲河——‘民间河长’招募”大型公益活动,吸引了3000余名志愿者报名,共同为河长制落地、母亲河保护而加油打气。

  省河长办还充分运用好“互联网+”,推出“随手拍”,给公众更多参与的机会。“随手拍”是今年3月22日在“新湖南”新闻客户端河长制频道上线的一个栏目,社会公众可将看到的河湖问题以随手拍照形式上传至后台,省河长办对反映的情况进行核实、处理。“随手拍”一经推出便受到广大群众好评,它让每个人都可以化身“河长”,形成无处不在的监督网。

  2018年3月22日,省水利厅启动“关爱山川河流,节水护水在行动”水利青年呵护河湖志愿服务专项行动,现场150余名水利青年志愿者在长沙市开福区风帆广场的湘江沿岸向群众分发宣传手册、推介节水小妙招。“关爱山川河流,节水护水在行动”志愿服务项目还开展“河道保洁随手拍”,建立“社区水银行”,培养“节水小卫士”,连续3年夺得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两天后的3月24日,“我是河小青·美丽湖南行”活动在长沙起航,河长们的助手——湖南“河小青”正式开始招募上岗。300余名青年志愿者在湘江之滨庄严承诺,保护母亲河。

  再多的志愿者也是少数,湘江保护与治理需要的是全民行动。如今,参与湘江保护与治理的公众越来越多。

  2018年5月25日,冷水江市锡矿山街道七星社区党支部书记曾文平召集10余名林地养护员上了兔子岭。“今年刚种下的树苗,得赶紧浇水才行。”这些年,曾文平带领村民自发成立养护队,硬是在“不毛之地”保住了25万株抗污树苗,为湘江减污出力。

  5月26日,“河流守望者”毛建伟又一次来到涟水入湘江口,“比较清澈,与上个月相比,漂浮物少了。”从2011年开始,毛建伟发布1197条#湘江守望者#原创微博,记录着湘江的点滴变化……

  越来越多的湘江“守望者”,守护着一江碧水,让爱水护水节水成为全民行动。

  四、“一江”向“四水”延伸——

  湘江重现“母亲河”风姿,漫江碧透会有时

  六度春秋,海清河晏。以水安全保障、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为重点,盘桓在湘江流域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退耕还林还湿、鱼道建设、河道采砂管理、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重金属污染治理、五大重点区域综合整治等难题,被一一破解。

  沉疴渐去,清风徐来。据省水利、环保部门统计,与2013年相比,2017年湘江流域Ⅰ至Ⅲ类水质断面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汞、铅、砷、镉与六价铬等重金属年均值浓度,分别下降了29.2%、40.5%、25.5%、57.5%和39%。省水利厅最新发布的《湖南省水资源公报》表明,2017年,湘江流域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95.7%,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的河长占评价河长的比例达到97.9%,省级重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合格率达99%,流域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显著提高,湘江重现“母亲河”风姿。

  ——水安全保障能力更强。

  从保障防洪安全看。省“一号重点工程”实施以来,湘江流域累计完成除险加固水库2832座,治理干流及主要支流河道1147公里,流域水资源调控能力显著提升,为战胜2017年超历史特大洪水奠定了基石。

  从保障饮水安全看。2018年1月1日施行的《湖南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从法治源头保护饮水源头;省水利厅组织湘江流域内71个省级水源地开展了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大力推进了国家级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流域内累计完成了1000多万名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建设,仅2017年就完成177.5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任务。

  从保障用水安全看。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大力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2017年湘江流域8市用水总量165.05亿立方米,成功控制在红线指标范围内;省政府连续4年对14个市州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其中长沙市、湘潭市、娄底市、衡阳市、永州市2017年度考核等级为“优秀”;加强水源工程建设,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蓄水运行,毛俊水库正式开工,一批中小水源工程顺利推进,流域新增蓄水能力近20亿立方米,工程调蓄能力明显增强,水资源调度配置不断优化,流域用水安全得到保障。

  ——水污染防治力度更大。

  以五大区域为重点,狠抓源头污染治理。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衡阳水口山、郴州三十六湾、娄底锡矿山,过去由于重化工业集中,一度成为湘江重金属污染的源头。省委、省政府决定,对这五大重点区域实行“一区一策”、综合整治。如今,走进这五大重点区域,顿有“换了人间”的感慨。

  “白鹭又回水口山。”衡阳水口山地区,淘汰、退出219个企业或生产线,38万吨历史遗留含砷废渣得到安全处置,139家冶炼化工企业整合成6家入驻工业园,5000余亩重金属污染场地基本完成生态修复,湘江松柏断面稳定达标。

  “空气好了,山头绿了,河水清了!”在郴州三十六湾地区,临武县万水乡门头村村民曹元飞见证了此地的繁荣、衰败与复兴。有着四百多年采矿历史的三十六湾,高峰期的300多个采矿点曾经让这里千疮百孔。如今,站在海拔1000多米的主矿区山顶,放眼四周,蓝天白云,十多座风力发电机组随风起舞。微风拂过,高过头顶的马尾松荡漾着10多万平方米的绿浪。湘江支流甘溪河的重金属砷含量,由一度超标上百倍,降至接近地表Ⅲ类水水平……

  城镇生活污染防治、工业污染防治、农业污染防治“三管齐下”,推进湘江全流域截污。这是一份“截污成绩单”:湘江流域城市和乡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6%和23%,累计完成100个黑臭水体治理和2170个行政村垃圾治理;“关停并转”高污染、高能耗企业1000余家,实施重点治理项目2768个,省级以上工业聚集区全部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累计完成流域内规模化畜禽养殖退出2273户,3595家规模畜禽养殖场实施粪污处理设施配套建设;严格入河排污口监管,累计完成各类入河排污口整治574个,拆除或关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排污口97个。

  从河道采砂、河道保洁、水资源管理、船舶污染防治等方面入手,助力湘江流域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叫停湘江流域市级以上城市河段和长沙综合枢纽库区采砂,累计取缔淘金船120艘、非法采砂船670艘、非法采砂码头1240个,年采砂总量由1.2亿吨降到0.5亿吨,各市、县城区河段的采砂尾堆基本清除;全面落实河道保洁责任制,对湘江流域内196个关键节点河道保洁情况实行视频在线监控;在湘江流域率先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省财政厅、省环保厅、省水利厅联合出台《湘江流域生态补偿(水质水量奖罚)暂行办法》,对湘江流域跨市、县断面进行水质、水量目标考核奖罚;全面实施船型标准化建设,流域8市共完成船舶防污改造1099艘,启动了流域内6个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收集点建设……

  ——水生态修复成效更好。

  湘江,经湘阴入洞庭。湘江湘阴段,可以说是湘江保护与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江水清得可以喝哩!”打鱼50多年的渔民荣良如从江里取水洗菜做饭,他见证了湘江的美丽嬗变,“以前仅能在南洞庭湖看到江豚。近两年,我几次见到江豚出现在湘江朝洲头水域,这是湘江水生态变好的标志。”

  “龙须沟”不再,“生态河”归来。穿越长沙城区、经浏阳河汇入湘江的圭塘河,曾是市民避之唯恐不及的污染之地,如今已成为人们流连忘返的休闲风光带;一度矿渣、尾矿堆积,鱼虾绝迹的郴州秧溪河,如今成了市民垂钓的好地方,秧溪河沙滩公园一举拿下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水生态变好,源自大力开展流域造林增绿。严格实施森林禁伐,积极推进流域退耕还林还湿试点建设,在湘江干流和主要支流沿岸纵深200米区域退耕还林还湿18384.1亩,流域湿地保护率达72.6%。

  水生态变好,源自加强水生生物保护。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土谷塘航电枢纽鱼道建成运行,株洲航电枢纽、大源渡航电枢纽鱼道建设全面开工,今年新修订的《湖南省渔业条例》强化了对水生生物环境和水生生物资源的保护。

  水生态变好,源自大力实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我省将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湘江保护与治理的重要内容,发挥水优势,做活水文章。湘江流域的长沙、郴州和株洲3市先后被列为国家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其中,长沙市、郴州市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以优秀等级于2017年10月顺利通过行政验收,成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株洲市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也于今年7月顺利通过技术评估;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先后实施了长沙雷锋湖-龙王港等6个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城市水生态功能逐步恢复。

  以我漫江碧透,许你美丽潇湘。

  “保护治理好湘江‘母亲河’、洞庭湖‘母亲湖’,是我们最大的政绩,也是老百姓最为认可的政绩。”今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深情嘱托,以省“一号重点工程”建设为突破口,把治水与治山、治林、治田、治湖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促进“四水”治理协同,“江湖”保护联动,推动省“一号重点工程”向纵深推进、向“一湖四水”延伸。

  在更广大的区域,湖湘人民深切感受着“一湖四水”的盎然春意。

  洞庭天下水,湘江万古流。

  湘江保护与治理,已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建设美丽湖南的生动实践。

  湖南,站到了美丽中国的崭新起点。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