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尊重“宅”权利,也要重视社交障碍问题

来源:红网 作者:龚纾绮 编辑:王俞 2018-10-08 22:15:23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10月8日,微信发布《2018年国庆长假微信数据报告》,关注国庆期间中国人的宅与行。从9月30日到10月6日,全国共有2100万微信用户选择假期宅,他们的微信运动步数不满百步,其中,56%的用户为80后和90后的年轻人。日运动量不足100步,1200万80、90后荣称“百步青年”。长假期间,全国共有2100万位微信用户的日运动量少于100步,其中,80后、90后两个群体占比达总人数56%,共有1200万人成为当之无愧的“百步青年”。数据显示,宅人最多的广东省和江苏省,正是国庆期间外卖类支付最多的省份。

  “看书、刷歌单、养青蛙、打网游、刷微信……”伴随电脑和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年轻人越来越喜欢“宅”在家里,沉迷在自己的世界中。“御宅族”(OTAKU)是随着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动漫、电子游戏产业及衍生文化的迅速发展而催生的一个热衷且沉溺于“动画”(Animation)、“漫画”(Comic)和“电子游戏”(Game)的特殊社会亚文化群体。在日本,中森明夫对御宅族的批评是“无存在感、体格不良、不运动、没朋友、爱好特殊的颓废消极的青少年人群”。在中国高校中,“御宅族”多为95后、00后,他们当中多为独生子女,由于成长的环境造成了相对内向的性格,不善于与人交往。在中国“宅人群”不断壮大,也推动“宅文化”高速发展。很多年轻人,面对现实中的压力和失败,会防御性地选择逃避,在虚拟得世界中寻找满足感和成就感。网络的虚拟性,使得部分依托于现实的行为,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在空闲时间里,95后、00后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上网打游戏、听歌追星看电影,“宅”成为了时尚,别说是让他们出去运动,就连吃饭都要腾出手来玩手机。这说明什么?说明95后、00后在急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中,在海量且不经过筛选的信息轰炸中,很难保持有效的甄别能力。兴趣培养,社交主题,几乎都围绕着网络展开。他们大部分时间通过“人—媒介—人”的方式进行交流互动。他们通过创建豆瓣小组、百度贴吧、论坛板块、主题网站、QQ群,以及在微博、微信上建立圈子和群聊等社交媒体方式,形成一个以个体为单位的网络社群,搭建起了自己的“兴趣新部落”。网络媒介的虚拟性、开放性和无限性,使过去亚文化族群占领街头行动失去了意义,使跨阶层、民族、地域的聚集成为现实。他们几乎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当朋友约他们出门打球、散步或逛街时,他们的回答往往是“不想去”“好累”“改天吧”之类的推托之词。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他们之所以选择“宅”生活,实际上是心理防御机制和调整机制在起作用,这种行为多数是由于在现实社会中受挫或人际关系失调而引起。

  国庆期间,微信读书所有用户共阅读了1900多万小时,相当于2200多年时长。其中,阅读时间最长的用户阅读了84小时,平均每天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啃”书。这个世界虽然物质,但很多人懒得动,也不愿意去通过旅游发朋友圈炫耀,很多宅男宅女实际上是活在自己的精神花园里。

  许多过来人都觉得年轻人太懒,吃饭喊外卖,出门叫滴滴,支付用微信,购物上淘宝,然而,正因为年轻群体有这方面的需求,提供这些服务的公司才迅速发展起来的。简而言之,便是“懒”这一人类的天性加速了商业社会发展的进程,这一点年轻的“95后”功不可没。

  所以我们应当尊重“宅男宅女”的自闭权,我们也要重视他们的“社交障碍”问题。“宅”得过度有可能会引发的自闭,导致抑郁。很多“宅人”将“自闭”作为自我保护的手段,逃避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宅”起来,用物理距离阻挡他人,独自生活。“宅人”通过互联网在虚拟的世界中生活,会出现从虚拟空间无法回归社会现实的心理问题,长期“宅”下去,会有转入抑郁情绪或抑郁症的倾向,所以,对95后、00后宅现象,还是小视不得。

  文/龚纾绮(湖北大学)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