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近日,青岛一位名叫袁英慧的拾荒大姐成为了“网红”。作为拾荒者,她坚持自学英语二十余年,甚至翻译了英文小说。在过去这二十余年中,她曾先后选择从职高肄业、离家出走、反复辞职、拾荒流浪,而这一系列选择都是出自对英语学习的挚爱。在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袁英慧表示,进入翻译行业是她现在的理想。(9月29日《新京报》)
如果用大众世俗的眼光来看,袁大姐的前半生,大概是失败的:人到中年,没有稳定的工作,没有完整的家庭,常常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拮据生活——实际上,如果没有对英语学习的执念,她原本可以安安稳稳地毕业、工作、嫁人生子,和很多普通人一样,简单而平静地度过一生。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只是为了不计报酬、不计名利地学习英语,这样做,值得吗?
对这个问题,袁大姐在接受记者采访中便作了回答:“人跟动物区别就在于理想追求。”在她看来,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这样充满着人生智慧和无畏勇气的观点,出自一位学历不高的拾荒大姐之口,这不知会让多少人汗颜——有多少人能够坚持初心、不随波逐流呢?又有多少人能够为了个人的兴趣和理想而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呢?从这个角度而言,有理想的袁大姐,其实是一位勇敢、纯粹而幸福的“追光者”。
诗人流沙河写道:“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像袁大姐这样坚守理想、反抗命运的“追光者”,其实曾一度被投射到不少文学作品中,成为至今难以磨灭的经典形象。在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中,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也是一位“追光者”。他为了追求一心热爱的艺术,抛弃了稳定的职业、优渥的薪酬和美满的家庭,独自前往巴黎,在极其艰难的处境中依然单纯地坚守梦想;在迪诺·布扎蒂的小说《鞑靼人沙漠》中,主人公德罗戈抱着对杀敌作战、建功立业的期待,一生固守在巴斯蒂亚尼城堡。作者为这两位主人公安排的结局,都是“在贫病交加中离世”。他们在生前都未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但他们留给我们的,却是亮晶晶的精神财富。
出于现实中的种种原因,袁大姐想要成为翻译,需要破除很多有形和无形的障碍,例如学历门槛、年龄门槛、职业资格门槛等。客观冷静地讲,袁大姐要作好面临最坏情况的心理准备:她也许会像《月亮与六便士》和《鞑靼人沙漠》的主人公那样,终其一生也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追梦过程本身就是幸福的——这种难以言表的幸福,是旁人无法感受到的,它藏在每一个追梦者的心中,而能有这样幸福的人生体验,人生何所复求哉?“梦想如果不能实现,还有意义吗?”这个问题的答案,自然也就很清晰了。
袁大姐的英语梦,是一颗早年埋藏在内心的种子,这颗种子顽强地战胜了压在土壤上的石块,在二十多年的跌跌绊绊中,不断发芽、成长,而浇灌这颗种子的,就是袁大姐对理想执著追求、百折不挠的信念和勇气。我们衷心祝愿,袁大姐可以有朝一日真正进入翻译行业,将这颗种子变成一棵参天大树,在自然界中继续贡献自己的“光合作用”。
文/都大伟(厦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