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人民日报:40年,用影像打开那扇窗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叶 子 编辑:redcloud 2018-09-19 10:36:58
时刻新闻
—分享—

  宏大的叙事拆开来看,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故事,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正是每一个中国人奋斗的叠加

  照片,有时比文字更有力量。40年,216幅作品,刚刚落下帷幕的“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让人用目光穿越改革开放的历史。

  摄影家冯建新的一幅照片让人久久凝视:大雪天,一个小女孩通过公共汽车的破窗跟军人父亲告别。时间是1987年,地点在河北隆化县。军令如山、父爱如山,哪一座更重?看得人心疼。“希望她明白,聚少离多的爸爸,也是好爸爸”。2006年,摄影家傅拥军,同样透过火车车窗,拍到留守儿童傅香君的哀伤。她的暑假结束了,要与打工的父母作别。独坐的她低着头,大眼睛看向窗外,终究还是忍不住哭了。

  窗,成了两幅照片构图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构成了画中人与观看者交心的通道。正是透过这样一扇扇窗,时代被打开了。

  故事都在方寸之间,最直观的是消费的变迁。1978年,陕西省岐山县五丈原乡诸葛庙的庙会很热闹,成群结队的人占据了整条道路。1996年,北京至秦皇岛的火车经停墙子路站,没有站台,村民用力举起自己的商品叫卖。而在一幅2014年的照片中,电商从业者赵先生还在打理网店,妻子却在待发的包裹边睡着了。火热的庙会背后,其实物质匮乏;安静的电商那头,其实消费旺盛,照片里照见改革。而所谓改革,就是在一步步地、实实在在地解决老百姓生存生活的问题。

  40年,中国人也走出了一段“美的历程”。1979年,清华大学的阶梯教室里,有学生已穿上高帮帆布鞋,走到了时尚最前沿。1980年,北京八大处公园里的5位女青年,高领毛衣、卷发、墨镜的装扮,尽显“春天的气息”。春风拂面,也吹到了边疆。1985年,云南4位白族女青年,在简陋的发廊,拍下了第一次烫发的画面。1988年,中国首次人体艺术油画大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伤风败俗”的评价悄悄离场。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开放,正是让中国人能大胆地去追求美,能多元地去欣赏美。

  非典期间医生面对病人的背影,汶川地震中坚持为同学举起吊瓶的挺立身姿,国庆阅兵式上老兵集体敬礼时的坚毅眼神……其实,看着展览,也总会在一个特定的年份,突然进入“历史”。或许,每一个人的历史感会有差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许多你以为刚发生的事情,已成墙上照片;所谓今天的新闻,正是明天的历史。这正是记录的意义和价值。

  看照片,是看历史。技术的进步,让回看历史更直观更可感。摄影家黑明曾历时5年,邀请100张天安门老照片的主人公重返天安门,按当年的样子留影。一组组对比照中,当年的小孩已成大人,当年的大人有的已逝去,不变的唯有巍然屹立的天安门。“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有人也在展览现场拍下历史的巧妙呼应。墙上挂着1987年刚用上“大哥大”的妙龄女郎,与2018年拿着智能手机看展的老者。一样的角度,奔跑的是时代。

  看照片,也是看自己。根据策展人用意,这是“一个没有超人只有常人,没有英雄只有百姓的展览”。确实,改革开放40年,宏大的叙事拆开来看,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故事,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正是每一个中国人奋斗的叠加。那些令我们感动落泪、深受触动的普通人普通事,又怎会没有我们自己的影子?正是有了这一份共鸣,这扇窗才投射进“时光的力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