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红评|让文化获得感融入湖湘血脉

来源:红网 作者:程昱媛 编辑:司马清 2018-08-17 09:52:19
时刻新闻
—分享—

  

  ——加快文化创新体系建设系列评论之二

  若你是土生土长的湖湘儿女,从孩伢长成大人这一路上,多多少少都会见证公众文化生活的变迁。儿时村里的戏台、城中的剧院,从兴盛到没落,后又重新焕发光彩;以前杂乱不堪的城中老街,某天摇身一变,成了文化地标。你也会看到,越来越多有益有趣的文化活动,走进了自己居住的小区,走进了孩子们的学校,也走进了三湘儿女的心里。

  若你是因仰慕湖湘文化而来到这里一探究竟的,那么这片土地绝对不会令你失望。岳麓书院、毛泽东故居等颇负盛名的文化古迹;湖南省博物馆、李子健美术馆等新潮与古朴相映成趣的文化场所;唱戏、练歌、舞剑等本地居民在早晚闲暇之时,便会操练起来的文娱活动,都会带领你更加深入地了解这片热土。

  这些人们的切身体会背后,潜藏着湖南省文化建设的良苦用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省份、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体现,都说“文以化人”“文以载道”,文化力量至关重要,可如何衡量一个地方的文化软实力呢?对于政府管理者和普通民众来说,都可以诉诸“获得感”一词。

  “文化获得感”是指广大人民群众是否能共享文化创新体系的建设成果,在此过程中,人民的参与度如何,满意度又如何,各种文化活动是否真的让老百姓享实惠、得乐趣。这是8月16日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文化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在全国首先提出“文化创新体系建设”后,我们要回应的时代命题。我们知道,文化的建设与创新必须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目标,文艺创作者若忽略了民众诉求,双脚悬空,只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做,那就无异于闭门造车,是得不到民众欢迎,也不能有益于社会的。怎样才能让文化建设与创新贴近大地、贴近群众、真正走进三湘儿女的心坎里呢?湖南省一直在用自身的努力与奋进回答着这一问题。

  搭建“家门口的文化服务圈”,为村村户户送去活泼健康的精神食粮。未来5年,湖南将把文化设施建到群众“家门口”,建设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9570余个,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新媒体、数字化也不再是城里人、年轻人的专属,各地纷纷建立起数字化图书馆,让人们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高科技的文化服务。还要在边远贫困地区和外来务工集聚的生活区域里,提供流动文化服务,让群众当主角,走上舞台,当把“草根明星”。

  而重新开馆的湖南省博物馆则是当之无愧的“文化新标杆”,自2017年11月29日新馆开放至今年7月底,8个月累计接待游客230万人次。还有湖南省科技馆、省图书馆、简牍博物馆等免费向公众开放的文化场所,都极大地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人们可以在历史长河中自由徜徉,在艺术殿堂里雕琢心灵,在书香世界中汲取营养。场馆的建设格外注重“人”的元素,不仅外观恢弘,细节处的服务也十分到位,残障人士专用通道、母婴室、饮水处等一应俱全,实现了公共文化设施与人之间真正的“和谐共生”。

  习总书记曾说过“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这不仅是对人民文化获得感的精确概括,也是对文化建设的殷切盼望。文化事业工作者,要以孺子牛的心态去倾听人民的心声,不搞假大空、不搞浮在云端的文艺创作,而是要真正俯下身来、沉下心来,想人民之所想,乐人民之所乐,充分了解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提供让老百姓做“主人翁”的公共文化服务。

  如此一来,健康积极的文化选择多了,人民自然可以按照自身的喜好和需求,主动、自愿地投身到各类文化活动中,从而获得极大的文化满足感,同时增强对于湖湘文化的认同和热爱;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增强,审美眼光提高,也能促进湖南文化产业的整体进步,形成更为清朗的社会氛围,从而进入良性循环。这不仅是为了保障基层文化的蓬勃发展,更是坚持为人民服务、加快实现文化小康的题中之义。

  现代生活节奏飞快,人心普遍浮躁,此时的文化获得感更显得弥足珍稀和宝贵。正因为有了对湖湘文化的真挚认同与笃定自信,人民才能在精神层面上立心铸魂,有时间、有空间去追求心灵的澄澈与丰盈,从而无限靠近日新其德的理想境界。愿湖湘儿女们都能用一生的烂漫时光去实现诗意的栖居,在这片广袤的神奇土地上,共同续写“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佳话。

  文/红网时刻评论员程昱媛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