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记者 孟姣燕
“让生活污水远离母亲河”,7月24日,记者来到贵州省赤水市复兴污水处理厂,一行字格外醒目。
污水变清澈了吗?眼见为实,数据也在“说话”。在与各级环保部门联网的在线监测室,记者看到,氨氮0.95毫克/升,化学需氧量11.89毫克/升,均远远低于排放标准。达标的水被用于园林、消防等。
“赤水市每个乡镇都建有污水处理厂,实现了17个乡镇全覆盖。”赤水市水务局负责人介绍,村级的污水处理设施也在逐步推广,不让一滴污水流入赤水河,是他们奋斗的目标。
赤水河为长江上游右岸重要的一级支流,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保护母亲河,省市县共同努力,实施《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综合规划》《赤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暂行办法》等,并系统开展违法项目整治、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业污染整治、生态屏障建设、完善监测管理体系等工作。
监测显示,目前赤水河出黔断面水质达到Ⅱ类水标准。
尽管水质好,赤水河流域的项目建设却不敢任性。
汽车穿行在仁赤高速公路,穿隧道、走高架,一路美景。
“其实,从仁怀到赤水,沿赤水河谷修高速最平稳,成本也低。”贵州省公路开发公司遵义运营中心主任徐阳告诉记者,仁赤高速却选择了在河谷的峻岭之间迂回,桥梁隧道占比45%,不惜加大建设成本,目的就是不破坏赤水河生态。
绿的底色不断擦亮,赤水河流域旅游产业风生水起。
赤水河谷旅游公路,似一条彩带蜿蜒于赤水河谷。黑色机动车主线、红色自行车慢行线、绿色河道,高低错落,相互呼应,被誉为贵州最美旅游公路,也是全国第一条服务完善、设施齐全的河谷旅游公路。
“终于找到可以任性畅游的地方了!”在公路的起点仁怀市茅台驿站,慕名前来的福建游客冯香英和闺蜜们兴奋地告诉记者,她们将一路骑行,慢慢游览赤水河沿岸的景点。
长约160公里的旅游公路,一端连着国酒基地茅台镇,另一端连着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地貌赤水市,把四渡赤水红色遗迹、国酒文化、盐运文化等旅游文化串珠成链。沿线12个驿站,13个景观台和房车露营地等项目,为游客提供了人性化的“快旅慢游”服务。赤水河谷旅游度假区,实至名归成为贵州省首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记者一行顺河而下,来到旅游公路的终点赤水市。
赤水游客中心、智慧旅游系统、人流涌动的赤水丹霞旅游区,无不彰显着这个年轻的旅游城市的朝气和魅力。
“得益于生态保护和交通建设,赤水旅游迎来了井喷。”赤水市旅游局局长肖艳说,2013年赤水接待游客约400万人次,2017年突破16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5亿元,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约占全市GDP的40%。
“旅游项目建设,还是坚持生态绿色。”肖艳说,赤水设立了市长担任主任的旅游规划审查委员会,对打着旅游外衣搞房地产开发的项目坚决“请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