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陈诚从益阳市赫山区农业局调任赫山区纪委,历任办公室主任、纪委常委、纪委副书记,至今已有17年。17年栉风沐雨,陈诚并没有查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案,也没有“手刃”多少“老虎”“苍蝇”,但在2017年他还是获评全省纪检监察系统先进个人,受到湖南省纪委的嘉奖。在强调查案是纪委主业的今天,湖南省纪委的这一嘉奖难免让人心生疑窦,但在赫山区纪委,很多人却觉得该嘉奖理所当然。
专心查案,别的事不要管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陈诚的“专攻”并不在查案上。
张伐是赫山区纪委常委,与陈诚共事超过十年,他在谈起这位老同事、老领导时,心中除了尊敬,还有几分感激。2010年,张伐担任赫山区纪委案件一室主任,彼时陈诚担任分管案件的纪委副书记,是张伐的顶头上司。
“其实,我知道,我们办的很多案子,之所以那么顺利,是因为有人在背后替我们操心。”张伐说,陈诚虽然很少在“台前”露脸,但幕后他忙碌的身影却让办案的工作人员记忆深刻。基层办案,往往会因为涉案人员复杂的人际关系,办案人员面临很多压力,而基层纪委的各种资源十分有限,要想集中力量、攥紧拳头,必须有人进行沟通协调,统筹大局。
“在我们查案时,大到向上级领导汇报案情,小到查案用车、用人,甚至加班时的晚餐,他都会为我们考虑得十分周全。”张伐说,作为上级,陈诚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们就专心查案,别的事不要管。”
2012年年底,有群众反映衡龙桥镇石坝冲村党支部书记罗某在征地拆迁中涉嫌侵吞拆迁补偿款及受贿等问题,赫山区纪委对此高度重视,立即展开调查,但涉农案件往往都比较复杂,而且违纪隐蔽性大,取证并不容易。
罗某是一个有着近二十年资历的老支书,此前也确实有一些作为,所以在当地乃至区里和市里都颇有口碑。“查这样一个老支书进展很慢,来自上级和群众的压力可想而知。”张伐说,那段时间几乎天天加班。
一天晚上,案件室的同事们正在加班分析案情,陈诚敲门进来,手里还提着热乎乎的饭菜。饭菜放下后,陈诚安慰并鼓励大家:“办案子一定要稳扎稳打,证据一定要扎实,别的事你们不要考虑,我是分管领导,有什么责任我承担。”
正是因为有领导兜底,一线办案人员才能轻装上阵,没有了思想包袱,办起案子就更加得心应手。在办案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大家终于在石坝村领取东部新区电力施工工程款的账目上找到了突破口,通过内查外调,最终查实了罗某存在的违纪问题,罗某被处以开除党籍处分,全案共处分违纪人员7人,收缴违纪款达110余万元。
陈诚当过很长时间的办公室主任,后又任分管办公室的纪委常委,对于纪委内部各个部门的情况都十分熟悉,对区纪委的“家底”更是了如指掌。
现任赫山区纪委信访室主任的蔡懿至今仍记得,公车改革后不久的一天,案件室人员因为要去某偏远乡镇核实线索,所以需要马上用车,而此时区纪委书记要到市纪委开会,也要用车。不巧的是,在“家”的车只有一辆。
时任案件二室主任的蔡懿将这件事报告给了陈诚,原本是想先在领导这里备个案,将来报销时方便。没想到陈诚却叫住了他,让他等等。
几分钟后,陈诚就告诉蔡懿:“你们开车,书记坐出租车去市纪委开会,山路不好开,你们路上注意安全。”蔡懿说,当时他惊讶得差点嘴都没合上。
“我当时真没想到会让我们开单位车,书记自己坐出租车。”蔡懿明白,这是两位领导之间的默契:陈诚了解书记支持一线办案人员的态度,书记也明白陈诚一心为公的办事风格。但蔡懿仍然觉得,在一个单位里,敢建议“一把手”坐出租车,把车让给下属的,这需要不小的勇气。
特殊的“VIP客户”
在同事们的印象里,陈诚似乎是一个脸上永远不会缺少微笑的人,不管是对领导、对同志,还是对普通群众,甚至对一些常年缠访闹访的上访户,他都能真诚热情地对待。但有时候,陈诚的笑脸也会偶尔跳频。
2013年,办公室一位刚来不久的同志正在整理放在桌面的文件资料,一个皱巴巴的信封掉落了下来,正好被路过的陈诚看到。他弯腰捡起了信封,发现是一封举报信,原来是新来的同志没有及时处理,随手放在了办公桌上。陈诚立刻严肃地对新来的同志说:“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到纪委反映问题,不论什么事情,都要第一时间处理。”那位新来的同志还没等陈诚出办公室,就急急忙忙把举报信送到相关科室。
赫山区纪委信访室在一楼,陈诚的办公室就在二楼第一间,很多上访的群众在信访室反映问题后,都会习惯性地上楼碰碰运气找领导。“不管是谁,只要到了他的办公室,一张笑脸、一杯热茶都是标配,他总是耐心地听他们倾诉,给他们讲政策,帮上访者分析问题。”张伐开玩笑说,有些常年上访的群众,都快成为陈诚的“VIP客户”了。
赫山区纪委一位干部坦言,按照常理,陈诚是纪委常委,是班子成员,不需要直接接待上访户,可以安排相关科室对接,甚至可以要求给自己换个办公室,图个清静。“但十多年来,他从没这样做过,他的办公室俨然成了信访接待处。”
蔡懿任信访室主任后,陈诚曾跟他说过:“群众的事都是大事,群众如果不是真的遇到困难,谁会无缘无故地来上访呢?你当跑着好玩啊。”
2017年6~7月,湖南普降大到暴雨,毗邻洞庭湖的益阳进入汛期,益阳各级党委政府积极组织防汛抗洪工作,纪委成立相关防汛抗洪督查组进行督查。
当时和陈诚在同一个督查组的一名纪检干部回忆,一次完成督查工作从下面乡镇回市区的傍晚,外面还下着倾盆大雨,能见度很低。但陈诚却总能清楚地说出车子所在的位置,提醒司机什么地方有个坑,什么地方该拐弯了,什么地方要减速。“当时我还半信半疑,后来天晴了我再走那条路时才证实,他说的一点不差。”该纪检干部说,那次他是打心眼里佩服陈诚:如果不是常年往乡镇跑,陈诚对路况不可能那么熟悉。
爱“闲逛”的领导
2008年,张伐从赫山区检察院调任赫山区纪委纠风室主任,彼时陈诚由办公室主任升任分管办公室的纪委常委。陈诚给张伐的印象最深的是,下班以后经常见到陈诚在各个办公室之间“闲逛”。
一次加班到很晚,张伐和两个同事打算去宵夜,正巧碰到同在加班的陈诚,于是邀约一起。四个人五个菜吃了二十分钟,和领导一起吃“大排档”,三个年轻人多少有些不太自在,吃完都希望能尽早散场。但当大家准备分开时,陈诚的一句话让张伐三人惊讶不已。
“服务员,打包。”四个人五个菜,本就没剩下什么,但陈诚依然把没吃完的剩菜打包带走了。“那是第一次见他打包,也是第一次见领导当着下属的面打包。”张伐说,在物质已经不再匮乏的年代,作为领导能拉下脸在下属面前打包剩菜,一个小小的举动,让当时年轻的他有些震撼。
每年年底,陈诚都会组织一次家宴,他亲自下厨,邀请一些同事到家中小聚。
这样的家宴蔡懿参加过多次,“每次去他家,都感觉跟第一年去的时候一个样,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蔡懿说,这些年,益阳的经济发展迅速,很多普通人都换了新房子,但作为单位领导的陈诚,依然住在十多年前的“筒子楼”里,甚至连家具都没有换过。
第一次去陈诚家里,同事们带了一些礼物,但吃完饭,陈诚让所有人拿来的什么就带走什么,否则下次就别来了。有人以为他在开玩笑,就故意把东西“忘” 在他家里,事后也找各种借口不愿意拿回去,陈诚只能把“礼物”带到单位还给那位同事。
结果,第二年的邀请名单里,没有了那名同事的名字。
赫山区纪委宣传部的一位干部说,他也经常在下班后遇到“闲逛”的陈诚,但后来他看懂了,陈诚并不是真的在闲逛。一次,他晚上加班,下班后他就去食堂打饭,走的时候没有关空调,因为想着一会儿就回来了,结果等他回到办公室,发现空调已经关了。不一会儿,就接到了陈诚的电话,提醒他要节约用电。还有一次,他撰写了一份文字材料需交陈诚审核,陈诚看完后除了进行文字上的修改,还在材料的背面写道:“以后这类待定材料,尽量双面打印,请节约纸张。”
简朴是一种美德,尤其是当领导干部简朴节约形成一种表率后,这种美德就更容易在单位里起到表率作用。赫山区纪委一位和陈诚吃过几次饭的年轻干部说,有了一个爱打包的领导,现在加班点餐都会不由自主地少点一些,点了就一定要吃完。
陈诚不抽烟,偶尔喝点酒,基本上不出去应酬,最大的爱好是散步。在一些人看来,这样的生活可能有些枯燥乏味,但这却是很多纪检干部的真实生活写照。
原则不是嘴上说说
“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畏我能而畏我公。”这是一次党课上,陈诚发自肺腑的话。对于很多纪检干部而言,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是最起码的要求。
前几年,在一次督查工作中,拟对某局党组成员进行处分。没过几天时间,领导打招呼,朋友来说情,甚至上门送烟酒现金,接踵而至,但陈诚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案子该怎么办还得怎么办。
“别看他是一个整天笑眯眯的人,但真到要坚持原则的时候,从来不含糊,哪怕是在常委会上。”同是赫山区纪委常委的张伐说,一次召开区纪委常委会,对一名干部的处理意见进行讨论,当时正值中央反腐发力之时,上级要求我们基层纪委要深刻贯彻中央精神。此时,正巧一名干部的违纪行为被查处,但是这名干部违纪问题有些复杂,其违纪并不是为了谋取私利,而是在工作中违反了纪律,总的来说,其初衷是为了工作。
“但在当时的语境中,发现一例就要严查一例,常委会上很多人认为应该严惩,以起到震慑作用。但陈诚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纪委办案应该实事求是,要抱着治病救人的原则。”张伐说,最终他说服了其他常委:因为查办一个干部,一张纸就决定了这个人和他的家庭今后的生活,而且这会让其他想为群众办事的干部望而却步。
不久之后,中央出台了“容错”机制,这名违纪干部的命运因为陈诚的坚持而得到了保全。
对别人讲原则,对自己和亲人也是一样。2014年,陈诚的儿子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益阳市桃江县的公务员编制,在一个偏远乡镇上班。
2015年,益阳市纪委按照规定,从各区县抽调一批新进公务员到市纪委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陪护”工作。“对外界叫‘陪护’,其实就是到两规点陪两规对象,三个月内不能用手机,不能回家,不能和外界有任何联系。”张伐告诉本刊记者,这对很多年轻公务员来说,既是一次“痛苦”的经历,也是一次宝贵的经历。“我们称这是新进公务员的第一堂廉政警示教育课。”巧的是,陈诚儿子也在“陪护”名单中。
同期,正好有赫山区纪委的某同志在两规点办案,他看到名单后就打电话给陈诚,建议他给市纪委打电话,将自己孩子的名字去掉。本是一番好意的那名同志,却被陈诚劈头盖脸地训了一顿。陈诚在电话里反问:“别人的儿子能去,为什么我的儿子就不能去?”
不久,张伐也进入两规点办案,本着长辈的心态,他想带“侄子”出去透透气,但仍然被陈诚拒绝。“其实这也没什么,几个月不出去,对年轻人确实是一种折磨,但他就是不肯。”张伐说,硬是等到三个月后,陈诚的儿子才和其他被抽调人员一起离开两规点。
当聚光灯亮起,人们的眼球往往会盯着舞台的中央;但是在聚光灯的边缘,仍有着不少奋斗的身影,陈诚就是那个游走于聚光灯边缘的人。打虎拍蝇,反贪惩腐,民众对纪检干部充满了赞赏和期待,但更多的誉美之词给了那些冲在反腐一线的查案人员,而很少有人看到那些为查案人员服务的纪检人。一把利剑的铸成,需要有人打铁,也需要有人烧火,而陈诚们,就是那群“拉风箱”的人。
来源:《清风》杂志2018年第3期 王义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