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明末重臣杨嗣昌的家风故事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张连喜 傅莉莉 编辑:洪政 2018-07-16 17:40:24
时刻新闻
—分享—

  明末重臣杨嗣昌的家风故事

  ——手头干净,无有孔方

  心肠干净,无欲害人

  位于沅江市西隅的赤山岛,地处洞庭腹地,是我国内陆湖泊中最大的岛屿,风景秀丽,名胜古迹颇多,自然和人文景观独特,其中明末重臣杨嗣昌(杨阁老)即安眠在此。

  杨嗣昌,字文弱,常德武陵碴口坡人,明崇祯时期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著名散文家、诗人。1641年去世,后安葬在原湖南省沅江县赤山岛杨阁老乡月形山上(今沅江市新湾镇丽园村月形山组),此地因他而得名。其一生视“名节”为身家性命,父严子孝,为官、做人崇尚“手头干净”、“心肠干净”。他一生撰写了大量的诗文,“湖湘文库”《杨嗣昌集》最为详备,文集57卷、补录3卷,总计60卷,凸显出他一贯刚正不阿、廉洁奉公,家风严谨、不入俗流的高尚名节。

  父严子孝,清廉为本

  杨嗣昌出生于书香门第,他与父亲杨鹤都是进士及第,有“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的美名;后又同朝为官,这在历史上留下一段佳话。父亲杨鹤,官至兵部右侍郎兼任陕西三边总督,常年在外。他们以诚侍君,以忠报国,以严律已,时互通书信。期间,杨嗣昌向父亲写了一封家书,表明其为官尽职而清廉:

  “儿因边烽处分之旨未下,尚未大坐出门。闲中将大人写来家书,自霸州至今,止表出一百五十余幅,真正可爱之极!要分三大册,将来与三儿为传家之宝。”

  “儿尝言吾家家书是人可看,有两件干净处:一件是手头干净,无有孔方;二件是心肠干净,无欲害人。”

  “孙闿阳年伯尝说:孔子一生不过是‘干净’二字。儿问:怎的见得?他说:秋阳以暴之,你看干不干?江汉以濯之,你看净不净?”

  “大人家书尝言,常不轻菩萨,一切不敢轻慢。儿此心不敢轻慢于人,或者人未之知也。但孔方溃乏,不能致敬尽礼,恐难免轻慢之疑。大人出此书与里中诸老一粲,何如?”

  杨嗣昌将父亲寄来的书信装裱出来,为的是要牢记严父的教诲,并“公示”家书。他们的家书可给任何人看,可见丝毫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私弊。父子俩一向以“手头干净”、“心肠干净”为为官、做人之道,这在封建社会中确属难得。“孔方溃乏”,就是没钱,不能用钱孝敬父老乡亲,实属无奈,只能请求谅解。“心肠干净”,就是为人正直,不搞阴谋诡计。

  在情义上、道义上,杨嗣昌堪称是“孝”的表率,其父亲杨鹤在任陕西三边总督时,因误事被查办,父亲觉得冤枉,写书给儿子:“内身负不白之冤,义难隐默,但愿逮系阙下,亲赴御前一言而死。”

  杨嗣昌闻讯后,多次向皇帝上书,其中《微臣自审非才疏》中这样写道:

  “陕西流贼猖獗,臣父鹤见任总督三边,两奉恩旨,策励戴罪。即今不知移镇何所,奏报未到,音问不通。臣系独子,望眼将穿,方寸尽乱,盖身在霸州而心驰于彼久矣。皇上如不弃臣,乞赐削臣官职,俾以白衣,随任助父讨贼。倘臣果有寸长效力戡定,皇上用臣未晚。如其不效,臣请身先士卒,奋臂大呼,求死贼手,以代臣父赎罪万一。此臣死忠、子死孝之至愿也。”

  杨嗣昌是家中独子,他上疏皇帝请求辞职、战死,以代父罪,并说这是他“臣死忠、子死孝之至愿”,可谓忠、孝两全。有感于杨嗣昌的忠孝之心,崇祯免了杨鹤的死罪,而改戍江西袁州。杨鹤死后,皇帝又恢复了杨鹤的官名并加封太子少保的荣誉衔,等于是平反并加抚慰,这让杨嗣昌一直感恩不已。

  古训教子,名节为重

  杨嗣昌对后代要求特别严格,因长年在外征战,他一直都是通过书信往来来教导儿子。

  杨嗣昌在一封信中写道:

  “吾儿闭户读书,以古人为师友。即出门救友,已恐偶逢非类,与之不可,拒之不能,而况见官府乎?吾儿记此语,官府如讨文章,亦不必送,恐有尊亲辈或以他事相强;又恐无知辈以嘱托相疑,皆能坏我心行,玷我名节。惟不见官则杜绝矣。”

  他谆谆教导儿子专心读书。说因家境特殊,父亲是朝中大官,巴结他们的人多,包括地方官员,索文要字的,拜把兄弟的,求办事的,这些都应拒绝,莫败坏了杨家的名声。

  杨嗣昌也不愿利用自己的职权为儿子谋取功名。儿子要参加科考时,他写了一信:

  “……儿一味闭户读书,闻提学春来考试,我决不作半字干求。前有书往来,亦已说得断绝,儿万勿为人情面转托道府央求。此不但关我名节,即是儿之身家性命所系。世情险恶,波撼多端,举天下一半人寻我破绽不可得。……儿千万俱听吾言,勿贻他日自己之悔也!”

  当时,科考舞弊盛行,儿子参试,他“决不作半字干求”,即就是不说情,不拉关系,不走后门。且杨嗣昌在书信中多次提到“名节”二字,并认为“名节”是你、我的身家性命。不要让天下人找我“破绽”,败我名声。

  杨嗣昌还常给儿子讲家乡人李衡的故事,李衡是三国时的孙吴太守,祖籍襄阳,后迁入常德龙阳县(今汉寿县和沅江市),他在职期间,不忘农家本色,为官清廉,治家严格。李衡临终前对儿子说:“父

  亲虽然为官多年,但没有什么家产,只是在家乡种有千棵柑橘树,不找你穿衣吃饭,只要你苦心培育,每年它们可给你彩绢千匹,够你使用。”他儿子牢记父训,偕全家人回到家乡耕作桔树,过上无忧无虑的幸福日子。

  唯恐儿子忘记这个故事,杨嗣昌特地作诗一首:

  “野水寒无外,柑名绢不亡。宁期彼佣语,相助我思长。宦莫资三径,生当植众香。漫劳田舍女,解事学襄阳。”

  “柑绢”的名字不能忘记呀,期待你们发扬光大。为官家的不要考虑积蓄家财,应当象佛经中说的“众香国”一样“香溢四方”,品质美好。杨嗣昌教导孩子们不忘根本,自己劳动,也可见其清廉家风和质朴情怀。

  刚正不阿,国事为怀

  在魏忠贤阉党专政、朝纲紊乱期间,杨嗣昌父子同朝为官,但他们不结帮派,不畏权贵,不肯附会于阉党,先后告病回乡。到公元1628年崇祯即位后,父子俩才被重新启用,均任职于兵部,在外带兵守卫疆土。

  在杨嗣昌的父母去世期间,他守孝期未满,皇帝又“夺情”起用他为兵部尚书,然后入阁主政,直至赐尚方宝剑督师,权力达到顶峰。这期间,一些官员嫉才妒能,写过许多弹劾他的奏疏。崇祯通过多次侧面探问,得知杨嗣昌一直以国事为重,对个人宠辱似“过眼云烟”,就对杨嗣昌的信任和重用毫不动摇。

  其时,关外的清兵挥师南下,关内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日趋壮大,而朝中一群无能之辈在贪腐、争权、倾轧。杨嗣昌处于三条线作战的局面。他不怕树敌之多,虽遇困难重重,但仍是不屈不饶。他在死前两个月,就曾向皇帝上书:

  “此身之忧劳病瘁,日呕痰血,夜不得眠,奄奄垂毙,不敢言矣!更兼襄库饷无半文,督臣移咨可骇,臣愈增忧愤,不知死所。”

  在“忧劳病瘁”时,他所担忧的还是治国的大事。

  而平时,杨嗣昌在与父亲、与儿子的家书中,即常以治国大事为重。例如有一封家书,记录着杨嗣昌的儿子因“料理家事”而离开父亲指挥的兵营,兵荒马乱,杨嗣昌极为担忧:

  “儿既去后,此中脉脉无刻难忘。赖闻沿途行人不断,时有遇见吾儿者,稍稍放怀。”

  杨嗣昌一生为官清正廉洁,行孝道,严教子,是注重“名誉与节操”的榜样,为后人留下了一面镜子,沅江市至今仍保留有缅怀杨嗣昌命名的杨阁老村,历史永远不会忘记他。(沅江市:张连喜 傅莉莉)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