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年代不曾局限回忆的路径。
于不同年代的人而言,生活中留下的印记,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
1978年轰然鸣响的大变革,悄然改变了一个大国运行的轨迹。随之转动的,是无数人命运的指针,与豁然洞开的种种人生可能。
是的,“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
1978,无疑是这样一个年份,成为中国当代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
为了更好的前行,“品读”专栏策划推出——《年代是回望的路径》系列文章,以年代为路,与您一起回望国运、家运和个人命运的变化。今日推出第二篇。
一个村庄,两种命运。
时代的齿轮仅仅转动了一年光景,两个人的生活便走向了不同的前路。
这是1982年,正值早稻收割的繁忙日子。可望着眼前的100多斤谷子,李取如的心里,却感觉像是缺了一块。因为这是他从同在竹山大队的刘子贵家,借来的粮食。
同在一队,一组之差,刘子贵家已经有了余粮,他却依然吃不饱。差别仅仅在于三年前,那道有关命运的选择题。
1979年,安徽小岗村的“生死状”,传入了长沙县开慧镇葛家山村。眼见改革的春风吹绿了小岗村的农田,竹山大队的钟家组忙完早稻收割后,齐聚在煤油灯下,也做出“单干”的决定:从晚稻开始,就“各自忙各自”的农田。
那一年,竹山大队的12个村组生产队,只有钟家组触摸到了春回大地的气息。
刘子贵,是钟家组的一员。而协家组的李取如,只能依然勤勤恳恳地过着挣工分的日子。
可时间走到1982年,同样的下地辛劳,李取如还是吃不饱,刘子贵家却蒸蒸日上。李取如和协家组意识到,保守不是过错,但因循守旧、不顾时宜的坚持,却与时代相悖。
对“吃饱饭”“过上好日子”最基本的追求,迫使李取如和其他村民们,在来年春天,抓住这一缕关于时代的春风。
分田到户,这是80年代有关村庄、有关命运的时代召唤。
那一天,李取如一家四口分到了四亩多的晚稻青苗,以及一杆秤、一架水车,还有半头牛,这半头牛,他要和另一户人家合用。
李取如和妻子算了一笔账,一年两季稻下来亩产700~800斤,每亩交300多斤,自家至少能剩下1500斤。
这可见的收成让他重振了对生活的渴望。从前田埂边的杂草,他只随便踩上一脚,如今却小心翼翼地用小锄头挖出来再扔掉。
笑脸时刻挂在这个勤劳的汉子脸上。即便晚了一年半,但他们,也终于感受到了改革的脉搏,真实地跳动在田地间。
而命运也回报了他最殷实的粮仓。第二年,吃饭问题再也不是问题。如今,30多年已过,李取如一家已经盖起了两层的小楼房,但当年分到的一杆秤,依然挂在屋中最显眼的位置。
对于这个憨厚的农民来说,这秆秤是命运的转折点。但他却并不知道,这秆秤的背后,一个政策的施行,对他,以及千千万万普通人的人生,有着何等的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随着80年代展开而来的政策,逐步地唤醒了一个个村庄,也唤醒了李取如和竹山大队的村民们最基本、最现实的渴望——填饱肚子,过好日子。
他们不会想到,当时间流淌到40年后的今天,这个小小的目标,已经演化成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也契合着广大共产党人努力与奋斗的风向。
这场机缘巧合下对时代潮流的追寻,让历史记住了李取如,和竹山大队。他们,也成了80年代的群像里,值得纪念的一个。
当改革的眼眸从村庄望向城市,一夜之间醒来的,不只村庄的干劲,更有城市的活力。
仿佛冰河初破,仿佛绿芽萌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带动,让城市里的个体经济,重新涌流。
李静,或许是长沙城里,第一个感受到拂面春风的公务员。流动,让他看见追求更好生活的可能。
但破冰的路总是磕磕绊绊。“下海”的第一步便被单位拒绝。或许是受到这一股改革气息的感召,有着一股冲劲的他,写信给了时任省长的刘正,提出了自己既能到外面闯荡事业,又保留单位稳定职位的想法——“停薪留职”。
没想到,这么“冒失”的举动居然获得了省长的同意。
但他不知道的是,这是省委省政府的通盘考虑。当时的湖南,返乡知青迫切解决生计问题,而民众的生活,显著缺乏服务行业的支撑。
于是,激发城市活水的决定应运而生——1980年,省委、省政府确定,凡在城镇有正式户口的待业人员,都可根据自己的技术专长和经营能力等条件,申请从事个体经营,经营方式要灵活,便民利民,重点是发展服务性行业,解决群众吃饭难、住宿难、修理难等问题。
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需求契合,让李静成为全国第一个由省长批准同意的个体工商户。他带着相机下乡给农民拍照,开始了挖掘个体经济第一桶金的长路。
从全国第一家个体照相馆起家,他做过“可口可乐”在中国内地的首家个体批发商,在长沙市最繁华的五一广场,创办了全省第一家民营黄金珠宝首饰商场。
如今,经历了40年激荡风云的李静,回首往日,心里仅剩感恩二字。而他的经历,也成了80年代有关个体经济的浪潮中,难以忘怀的一个。
没有人的命运可以脱离时代,甚至时代会定义我们的身份和我们能够创造的空间。
正如80年代下,遇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李取如,与遇上个体经济的李静,当如他们的个体与时代的命运交契,齿轮的转动便注定随着时代而行。
值得庆幸的是,这是一个越来越好的时代。
80年代,我们从村庄望向城市。
这是改革的眼眸,时代的脉络,对湖南的一次深情注视。
文/雁丘
《年代是回望的路径》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