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改革开放40年】邹学校:农民从红薯裹腹到日子“火辣辣”

来源:红网 作者:吴公然 李姿 编辑:向宏鑫 2018-07-06 17:10:51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记者 吴公然 实习生 李姿 长沙报道

  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改革开放,两者几乎同时进行。这两件大事在改变广大中国人的命运上发挥着相互促进的作用。因为高考,大量农家贫困子弟跃出农门,上演知识改变命运;因为改革开放,大量中国知识分子有了“用武之地”,干出了一番大事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科院院长邹学校,1963年出生于湖南衡阳县桐梓乡界西村,一个衡阳、娄底、邵阳三市交界的偏远村庄。他在改革开放后的第二年参加高考,后来从求学到科研,近40年人生之路所获得的成功,离不开时代的造就。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科院院长邹学校(左二)调研辣椒育种。(资料图片)

  求学:从学习只是“副业”到“卖房子也要读书”

  上世纪70年代,在求知欲望最为强烈的少年时期,农业劳动却占据了邹学校大部分的时间。繁重的体力劳动压得他喘不过气,尤其在双抢时,他每天要插一亩田,割半亩禾。在体力消耗巨大的同时,吃的稀饭、南瓜汤等食物又填不饱肚子,饿着肚子搞劳动非常煎熬。

  在那个为填饱肚子而奋斗的年代,在条件有限、师资水平不高的乡里学校读书,学习的时间和内容都难以得到保证。邹学校至今记得,那时没学过地理和历史,英语学了一点皮毛,相对于劳动,学习只是“副业”。

  尽管学习条件差,邹学校依然在学习上表现出很强的天赋,1977年恢复高考后,学校认为邹学校等几人有希望考上大学。于是在1978年秋季开学不久,桐梓中学从100多人的高中班中选拔了邹学校等7名学生,送到衡阳县六中插班学习。

  在高手如云的县城中学,曾经乡里中学的佼佼者成了后进生。由于学习进度不同,很多东西都还没学过,邹学校感觉自己有点跟不上班。往往下课后,别人在休息,他却在缠着老师和同学问自己不懂的内容。他那时就一个想法,尽力去弄懂学习内容。

  邹学校这么拼命读书的原因,除了在乡下劳动时被压抑的求知欲被释放以外,还有就是此次读书机会来之不易。在衡阳县六中插班学习所需学费生活费约30元,可家中拿不出这笔钱,铁了心要读书的邹学校倔强地跟父母说:“卖房子也要读书。”最后,家中两位未婚的哥哥把用来结婚的钱凑给了他。

读大学实习时的邹学校(后排右三)。(资料图片

  升学:从“没想过考上大学”到“考上大学没人相信”

  1979年夏天,年仅16岁的邹学校参加高考。考前,哥哥问他:“如果考不上,你还要不要复读啊?”感受到了哥哥的为难及家中的窘境,16岁的邹学校说:“不复读了,我去打工。”

  “当时考了整整3天,考了6门功课,数学、物理、化学、语文、政治、英语。数理化是我的强项。英语不计入总分成绩。”邹学校回忆。

  考完之后,马上填报志愿。邹学校填了长沙铁道学院、南京气象学院、湘潭大学和湖南农学院,此外,还填了衡阳农校。虽然填了志愿,但他从没想过自己会考上大学,尽管努力了一年,但他认为自己还没把功课学好。

  没想到,成绩出来后,邹学校的分数超过了重点大学录取线,总分500分考了320多分,考上了湖南农学院园艺系蔬菜专业,而当时的大学录取率仅仅只有8%。

  当邹学校的录取消息传到界西村的那一刻,这个历史上从来没出过大学生、信息极度闭塞的村庄好像还没做好准备,村民认为这消息是假的,不相信他能考上大学。但事实上,他确实考上了。

邹学校(最后一排右五)大学毕业。(资料图片

  理想:从“供销社售货员”到“中国工程院院士”

  读大学意味着什么?未来的路怎么走?邹学校心里都没底。饿着肚子长大的邹学校那时有一个理想,如果读完大学能去供销社当个售货员,就非常满足了。在他印象中,售货员能吃上国家粮,餐餐有饭吃,还能每月有20元的收入。

  借钱打了一床被子,做了一个行李箱,邹学校就这样带着对未来未知的忐忑走进了大学校门。走出穷山窝,来到大城市读书,邹学校摆脱了曾经少年时期那种繁重体力劳动的煎熬,可以一门心思学习。而且17元一月的助学金,让邹学校不仅能吃饱肚子读书,节余的钱还能用来买生活用品,大学四年他只花了家里100元。

  书读得越多,人生目标越明朗。邹学校在大学毕业时考上了研究生,准备在辣椒育种研究领域开创一番事业。50元一月的生活补助,让他在读研时不仅日子过得宽裕,还有余钱寄回老家,待遇比参加工作的人不差。经济条件的逐渐改善,让他开始感受到知识改变命运的力量。

  1986年,邹学校开始参加工作。由于在学习阶段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他和团队的科研成果出得很快。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邹学校团队先后育成辣椒品种湘研1~20号、湘辣1~4号,成为那时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辣椒品种。

  到1996年,70多人的邹学校团队创造的经济效益达4000多万元。他本人继1994年被评为院里最年轻的副研究员后,在1998年又被评上湖南省最年轻的研究员。2017年,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8年6月,他又被评为全国10位“最美科技工作者”之一。

邹学校查看辣椒生长情况。(资料图片

  农民:从“没日没夜干活收成少”到“一年四季要什么有什么”

  从考上大学到现在,邹学校最为波澜壮阔的人生年华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步,近40年的时间里,让他感受最深的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邹学校家里有5个劳动力干活,但一家七口人还是吃不饱饭,晚餐有时候就是一个红薯。没有经过那个年代的人可能会说,那时国家人口比现在要少,按道理,人均占有耕地面积更多,农业收成少没道理,肯定是干活偷懒了。

  邹学校表示,恰恰相反,那时人们的勤劳程度绝对举世瞩目,为了一家人吃饱肚子,干农活几乎没日没夜,原因是因为制度和科技的落后才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出台,农业收成马上就有了大幅提高。而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种地越来越容易,生产效率越来越高,现在迎来了“一年四季要什么有什么”的丰裕时代。

  最近几年,邹学校屡屡出国援助其他国家农业技术,对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感受更深了。有一次,他乘飞机来到一个受援国,下飞机时,看到该国的飞机场周围种的都是玉米,而我国的飞机场周围很多都是草坪。然而,这个耕地被如此充分利用的国家,国民的粮食依然短缺。他认为,这就是农业生产效率不同所造成的不同结果。

  改革开放40年,广大中国人正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随着邹学校团队培育的辣椒新品种不断涌现,人们的舌尖将变得更加有味,日子过得更加“火辣辣”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