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记者 袁思蕾 长沙报道
2018年的夏天,夏至刚过去不久。像蓄积久了之后的喷发,太阳的威力陡然增加了好几个等级,一如四十年前由“改革开放”所引发的社会效应——许久不曾释放的社会活力喷薄而出,商品经济的浪潮席卷着经历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他们的生活因此而发生变化。一张张老照片定格了当时的瞬间光影,回过头来再看,看见的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难忘岁月。
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陈先枢爱收集老照片,这个爱好已经持续了好多年。在他的收集整理下,红网时刻记者得以从一张张黑白照片中还原四十年间已经发生改变的、记忆中的那栋楼、那条街和那些事。
经济发展浪潮翻涌 新式商店取代传统商铺
1984年10月20日,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一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是当前我国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80年代初的时候,发展经济是当时最响亮的口号。”陈先枢对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印象是,改革开放的大潮汹涌澎湃,这股浪潮在中国中部这座叫做长沙的城市中引起了连锁反应。十年时间,城区中新办了不少大中型商店,这些区别于以往的新式商店在五一路、黄兴路、中山路、韶山路等几条主要大道两侧摆开,五一东路晓园百货大楼、长岛饭店、袁家岭友谊商店是其中的代表。
陈先枢介绍,五一路百货商店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沙最早建立的国营中型百货商店,20世纪80年代仍然兴旺。仅有一层的营业大厅,内分设绸布、五金、交电、鞋帽、服装、针棉、日用化妆品、搪瓷、文具等10个专业柜组,花色品种保持在9000种左右。20世纪80年代建立起来的还有东塘百货商店,楼高九层,位于韶山路东塘广场西南角,这里原来为长沙郊区,随着韶山路的修建,逐渐人烟繁密,它的建立促进了这一带的繁荣。
而随着这股商业浪潮席卷而来,许多存续数十百年的传统商铺即面临消失。这些沿袭古代店铺形式的建筑都是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房屋,上盖小青瓦,门面以十几块长条形木板作为关闭之用。打开店门,长长的木制柜台,或陈列货物,或作为店员、老板与顾客隔离和讨价还价之用。分布于城市街头巷尾的瑞华洗烫店、狮子楼饮食店、西长街食品店等都是这种比较简陋、规模不大的店铺,它们在陈先枢从各处搜罗来的老照片中留下了当时的影像。
恢复商品经济 自由贸易市场生意红火
“当时,下河街、碧湾街、西长街都很有影响力。”改革开放后,民间市场的开放和繁荣见证着国家从计划经济时代向商品经济时代的转变,陈先枢口中的这几个街道是当时长沙开放市场、搞活经济的前沿阵地。从老照片中,依稀可见当时市场货运繁忙、人声鼎沸的场面。
下河街,原为长沙城西城墙外依靠湘江的小街,位于茨山街(今卫国街)西,是一条南北向的狭窄街道,南起坡子街,北至五一路,以回龙街巷为界分为上、下河街,后通称下河街。据明崇祯《长沙府志》记载,此街即已存在,是南杂土果货的集散地,商品经济向来十分活跃。计划经济时代这里只是一个居民区,街巷狭窄,房屋低矮。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有居民打开家门,做起生意来。由于小本经营,只能经营食杂果品之类的小商品,但也赚了钱,发了财。20世纪80年代初几户邵东农民来这里租房做起了小商品生意,随后各家各户纷纷效仿,开门出租,后来形成以批零兼营的小商品集散市场,又发展到药材、农副产品等,以致整个街道成为一个密集的市场,人群拥挤、热闹非凡。后来,下河街发家致富的原动力不断扩张,辐射到东、南、北几个方向,又形成了碧湾街粮油市场、西长街水产品市场、仓后街服装市场。
陈先枢说,长沙,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消费型城市,商品经济很发达。20世纪50年代以后,实行计划经济,商品经济逐渐萎缩,自由市场不复存在。而改革开放政策实行后,商品经济恢复,民间市场开放,整个社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精神需求得以释放 群众文化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政策带给社会的改变,不仅仅表现在经济领域,也表现在大众的精神生活领域。过去封闭单一的群众文化,开始变得开放、繁荣、多元。在拍摄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照片中,不少反映群众文化生活蓬勃兴起的影像得以留存。
陈先枢翻看老照片,记起当时从思想领域的解放很快扩展到文化生活领域,由社区、街道上的文化场所举办的各类活动开始多起来,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位于黄兴北路的长沙市群众艺术馆设在一条小巷内,当时这里有一个舞厅,由文华剧院所改建,是为适应刚刚兴起的交谊舞而开办的。而在南区,这里的群众戏剧活动甚为热闹。位于光裕里的区文化馆特地建设了一座剧场,作为演出场所,颇具规模,被称为“戏窝子”,从1999年至2003年这里举办了七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轰动一时。北区文化馆设在蔡锷北路,有一幢四层楼的楼房。照片中,文化馆门前人群涌动,文化事业红红火火。后来在电视荧屏上“火”起来的相声演员杨志淳就在北区文化馆,他在当时已是妇孺皆知。1981年,杨志淳与演员周卫星搭档上台,一场对口相声的演出瞬间被相机记录下来,从这张照片可以想见当时台下观众热情捧场的画面。
(本文特别鸣谢陈先枢、梁小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