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通讯员 王雪 记者 龙芳华 郴州报道
“我们都是特意到西河来拍照的,这里随手一拍就是美景!”6月21日,郴州苏仙区栖凤渡镇河头村西河风光带旁,从市区驱车前来的周晶一边与“闺蜜”自拍,一边兴奋地说到。顺着她们拍照的方向望去,沿岸葱茏青翠,水面波光粼粼。微风拂过,扑面而来的是植物芳香,不禁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如画美景“治”出来
西河是湘江源头之一,也是苏仙区的“母亲河”。西河苏仙段南起许家洞镇板屋村,北至栖凤渡镇南香村,流经14个行政村,总长40.7公里。近年来,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城镇迅速扩张,导致自然资源破坏严重,西河水生态恶化、防洪能力减弱。虽经多年不懈治理,但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2014年7月,苏仙区结合郴州市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这一契机启动西河综合治理(西河水生态风光带)工程,总投资3.93亿元。经过近4年的时间,目前苏仙区已进行河道防洪治理100公顷,建成城际绿道37.64公里,旅游公路36.5公里,兰王庙湿地公园、岗脚湿地公园、兰王庙驿站、栖凤渡驿站等多处生态景观,有效解决了一批水安全、灌溉、岸线保护问题。
西河综合治理所带来的变化,沿岸居民感受最深。“我们村河边这一片以前是个废弃砂场,没什么人影。现在建成了湿地公园,环境美了,水更清了,大伙都爱上这来。”家住苏仙区栖凤渡镇岗脚村的罗拥军告诉记者,每天晚饭后到岗脚湿地公园去“溜溜弯”,已成为他休闲生活的一部分。
源头活水“净”起来
河流治理水清是关键。在苏仙区栖风渡镇瓦灶村,刚刚建成的300亩退耕还林还湿项目正在进行运行试调。
2017年,苏仙区启动西河综合治理二期工程-湘江流域退耕还林还湿试点工程。作为西河国家湿地公园景观的重要组分,该项目不仅具备展示湿地景观、生物多样性保育等功能,还能利用湿地净化能力,为瓦灶村农村面源污染水提供净化区,使净化后的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保障西河下游、湘江上游的水源安全,每年可回归自然河流系统清洁自然水约113万吨。
除此之外,201位于栖凤渡镇太阳坌村的栖凤渡污水处理厂对西河水污染治理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了解,栖凤渡镇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达5000吨,出水水质可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能有力承载栖凤渡镇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并进行处理,有效地减轻区域水系污染问题。
不仅如此,为进一步加强水污染治理,苏仙区还大力开展了禽畜养殖规范整治,对沿河13家养殖场进行了拆除。在三项举措的作用下,目前,西河苏仙段河流断面水质稳定控制在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以内。其中,铅、镉、砷、铜、锌排放量均低于国家排放标准。
良好生态“护”下来
西河苏仙段沿岸共有14个行政村,分布居民22000余人。随着西河周边环境的改善,沿河美景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人“慕名而来”。面对越来越密集的人口和频繁的活动,如何让沿岸村庄居民生活垃圾及旅游垃圾不进入河中,让西河水长清、景长在,苏仙区想出了“妙招”。
苏仙区针对西河流域村庄多、电站(拦河坝)多、游客多的特点,按照上下游联动、水陆共治、分级承担,以及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积极探索出了一条“两不入河,一不出界”的河道综合保洁模式。
“一不出界”是指将西河河面水域分段负责保洁。将沿河7个拦河电站、4个抽水泵站作为保洁责任主体,划定拦河坝上游500m、下游1000m为保洁范围,并明确垃圾必须上岸、统一收集清运、安全作业等保洁措施,实现了水域保洁分段负责,河面垃圾不出界。
“两不入河”则是指从两方面进行生活垃圾源头治理。一方面是由当地政府通过服务外包,聘请专业保洁公司对西河沿岸游步道、公园游园进行专业化保洁,确保游道公园旅游垃圾不入河。另一方面是在西河沿岸村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村民们只需对日常生活垃圾进行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简单分类收集,由保洁员定期上门回收,按照市场价将可回收垃圾进行回收,折算出具体金额登记在“再生资源绿色银行存折”上,村民可拿存折到村里的物品兑换点换取相应价格的日常用品。村里收集的垃圾由镇里进行转运,最终集中到区里统一处理。这种 “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模式,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确保村庄生活垃圾不入河。
家住苏仙区许家洞镇太和村的李群告诉记者,自从村里实行垃圾分类以来,她每个月都能通过分类回收将垃圾“变废为宝”,不仅能为家里换取生活用品,更能为家乡环境美化出一份力。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如今的西河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全新面貌成为苏仙区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