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红评|拥抱人才,就是拥抱光明与未来

来源:红网 作者:张瑜 编辑:王俞 2018-05-23 12:59:24
时刻新闻
—分享—

加拿大宇航员太空站拍摄地球壮观美景。图/小鲤鱼来了

  “决定人类前途的不是空间、土地、自然资源,而是人的智慧与能力。”

  1960年,人力资本理论之父、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在演讲中提出了这一与“时”不同的论断。站在当下的时间节点,回望历史演进的脉络,聆听时代向前的呼啸,不难体察,舒尔茨的洞见何其深刻。

  人口在增长,资源将耗尽,人类将陷入普遍贫困,甚至遭遇灭顶之灾,几百年来,类似的预言或警告屡屡响起。部分理论家的权威“加持”,更是让这种论调有了巨大的感染力。不仅普罗大众深以为然,一些名人政要也忧心忡忡。

  然而事实是,19世纪以来,全球人口翻了好几番,但所谓的资源危机却并未到来,相反,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有了显著改善,享受着比以往更为廉价、优质、丰富的资源产品,人类世界滚滚向前的车轮至今转动不止。

  对于同一种资源,技术手段上的不同,会导致利用效率的巨大差异。有些资源虽独一无二,但也并非不可替代。从燃油到燃气,从电力、太阳能、风能再到可燃冰,人类可支配的能源仍在不断扩展。正如有学者观察指出的,“我们开发或者寻找新资源的速度,通常远高于使用它们的速度。”

  恐慌于资源耗尽引发人类灾难,实际上严重忽略或低估了“人的智慧与能力”。正如舒尔茨所道出的真相,“智慧与能力”决定着人类的前途,它才是人类最重要的资源。

1977年,参加高考的考生们走进考场时的情景。资料图片

  置于国家发展的视角下,舒尔茨的论断同样适用。决定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往往并非土地面积、人口数量、资源矿藏,而是其国民的智慧与能力。具象化来看便是科技水平,更为底层的支撑,则是人才的数量与质量。这也正是为什么,世界一流强国,不一定土地面积最大、人口数量最多、矿产资源最丰富,但却一定是“人才大国”“人才强国”。

  破坏人才生长的正常空间,轻视乃至浪费国民的智慧与能力,于一个国家而言将带来灾难性后果。回望历史,过去的中国,曾切肤地体会到其中的苦痛。

  “文革”期间,教育停滞让新人才无法生长,同时,大量既有人才遭遇错置,本该属于他们的科教文卫工作因此而停摆。建国初期底子薄弱的中国,由此而进一步遍体鳞伤。直至以恢复高考为前奏、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吹响号角,当“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来临,华夏大地才得以逐渐摆脱“十年浩劫”,经济发展腾飞的大幕才随之逐渐拉开。

  作为这场巨变的领导者,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关键在于人才。”他说:“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

  40年来,“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人才是第一资源”已成为庙堂之上接力遵循的共识,一以贯之地引领着中国发展的脚步。这既是我们从苦难中觅得的经验教训,也是我们奔赴美好未来的智慧依托。

2017年12月16日,《2018年湖南省“芙蓉人才行动计划”重点产业人才需求目录》发布,立足湖南,辐射海内外,面向全球招揽高层次人才。

  步入新时代,对人才的重视只能加强不能减弱。

  数据显示,在世界发达国家中,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普遍高达70%以上,美国和德国甚至高达80%。而直至2017年,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仍只有57.5%。目前我国已告别人口红利时代,以廉价劳动力为支撑的粗放增长模式难以为继。重视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借助科技创新打开发展新局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不二选择。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无疑,要推动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是关键“引擎”。事实上,习近平总书记早已明确指出,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是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的,只能是大而不强。

  当然,创新还得靠人才。在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重申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重要论断。

  于政策层面来看,近年来,从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到地方决策层纷纷施力,如湖南推出“芙蓉人才行动计划”等,华夏热土“求才若渴”的时代氛围堪称空前。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当下不少城市正在上演“抢人大战”,除了买房打折、项目资助、一次性奖励,甚至连租房、面试都有相应的补贴,各地“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山更比一山高”。

2月23日,2018年贯彻“芙蓉人才行动计划”系列活动首场新春大型引才活动在中国湖南人才市场举办。 图/潇湘晨报记者 辜鹏博

  不过,始终需要明确的是,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本身就具有相对较强的创富能力,相比一时的“红利”“补贴”,良好的制度环境才是吸引他们落地生根、释放能力的关键因素。倘若去行政单位办事都会遭遇刁难,抑或地方政策缺乏持续性、“新官不理旧账”,拿了“补贴”“红利”而来的人才,也迟早会选择离开。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身处开放的世界,个体拥有自由流动的空间。从国家到国家,从城市到城市,竞争之下,谁能够提供最为优异的人才环境,谁就能够拥抱人才,拥抱光明与未来。被迫应对不如主动向前。积极打造优异的制度环境,是摆在人才渴求者面前的必要选择。

  回到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来看,就是要“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抓住这一核心狠下力气,才能“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进而以科技创新助推高质量发展,引领中国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再创辉煌。

  文/张瑜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