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记者 张英 长沙报道
2018年,对湖南省武冈市湾头桥镇的吴伦喜而言,是充满希望的一年。这一年,她即将告别深在山窝里的石枧村老屋,搬进湾头桥镇的新家。重要的是,她还成为了湾头桥镇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基地的一名“蔬菜种植承包户”,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赚钱,日子真是越过越美。
住进新房心欢喜
春耕正当时。武冈市湾头桥镇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基地,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46岁的吴伦喜头戴斗笠,坐在板凳上,挑选着将要种植的菜苗,开心地忙活着。
而曾经,吴伦喜一家就生活在偏远的石枧村,交通闭塞,出行不便,房子矮小又破旧。患有心脏病的她干不了重活累活,两个女儿上学费用和家庭的日常开支负担都压在老公一个人肩上。
“现在,房子的问题解决了,我就业问题也不用愁。”看看眼下的生活,瞧瞧过去的日子,吴伦喜难掩喜悦,眼中尽是对日后美好生活的憧憬。
在湖南,和吴伦喜有着同样的幸福和憧憬的人不在少数。娄底市新化县水车镇奉家村村民奉先文感慨:“房子破了,我们在邻居家借住了三年,如今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
怀化市鹤城区易地扶贫搬迁黄金坳花果园安置点丁人岩说:“以前都是靠天吃饭,现在搬出了大山,而且国家政策又好,只要勤奋,都能脱贫致富。”
邵阳武冈市邓元泰镇凤溪村安置点周艳荣说:“以前要喝水,起码要走20多分钟,而且还不干净。现在一个水龙头,出来的水,都是清甜的。”
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他们告别过去艰难困顿的生存,拾起那些或许一度放弃过的梦想,重燃起生活的信心,开始了人生的新征程。
找到活路有盼头
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贫困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搬迁后,怎样解决搬迁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也是关键一环,而产业配套是易地扶贫搬迁成功与否、见效快慢的关键。
以吴伦喜所在的武冈市湾头桥镇安置点为例,安置点配套有仓储、物流、电商,租金主要用于搬迁户帮扶。在安置点不远处,还配套200亩产业基地,棚土地由蔬菜种植合作社统一流转,为期15年,项目建成后共带动易地扶贫搬迁对象203户762人。
“产业基地按照六统一的服务模式,从翻耕、育苗到最后的销售,每一个环节都有帮扶专员一对一进行指导。我想多学习掌握蔬菜种植技术,争取早日脱贫致富。”和泥土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吴伦喜,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靠着脚下这片土地,就能摘掉“贫穷的帽子”。
在湖南,为解决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后续生存和发展问题,2017至2018年,湖南省发改委专项安排1.05亿元,在湘西地区40个县(市、区)开展易地搬迁后续产业就业扶持试点示范,对建档立卡搬迁户参与度高的特色农林产业基地给予奖补支持,对在工业园区、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区吸纳建档立卡搬迁人口就业的企业给予奖补支持。
“通过后续产业就业扶持试点示范,2017年湘西地区有1.1万建档立卡搬迁人口通过劳务报酬、保底回购、入股分红、土地租金等方式直接受益,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日前,湖南省发改委党组成员、省湘西办主任、省易地扶贫搬迁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周震虹在作客红网嘉宾访谈时介绍。
湖南今年全面完成易地扶贫搬迁
易地扶贫搬迁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的“五个一批”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脱贫攻坚中的一块“硬骨头”,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周震虹介绍,按“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要求,湖南将易地扶贫搬迁的对象标准细化为七类:
一是土地贫瘠、人地矛盾突出、水资源匮乏等生产生活条件恶劣,通过就地就近帮扶促进生产或就业仍无法让农户脱贫的区域;
二是生态环境脆弱,属于石漠化重度或中度的地区;
三是地震活跃带、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区;四是易渍易涝湖区低洼区;
五是县域内水源保护地、生态保护区核心区域等限制开发区或禁止开发、不宜开发区;
六是地理位置偏远,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落后,严重制约区域发展,并且延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成本远高于易地扶贫搬迁成本的区域;
七是农村危房改造任务特别重且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无房户和D级危房存量大的行政村。
湖南“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总任务为72万人。2018年,湖南还有21万人的搬迁任务。今年春节刚过,湖南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了全年工作:确保2018年搬迁计划内所有项目在5月底前全部开工,至12月底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同时尽快完成2017年度项目建设扫尾。同时,后续产业及就业扶持将进一步得到加强,发展产业将成为实现稳定脱贫的关键之举和治本之策,更多企业将通过“扶贫车间”、特色种养基地等带动搬迁户脱贫致富。
未来在湖南,幸福的“吴伦喜”们将会越来越多,更多有关美好生活的梦想也将一个个不断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