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讯(记者 周辉霞)前日一早,李齐走进保利国际的星巴克点单时,就听到身旁的其他顾客在询问咖啡师:朋友圈都在传星巴克咖啡致癌,你们家咖啡到底怎么啦?
的确,许多消费者前日通过星巴克认识了一种物质:丙烯酰胺,也因为这种可致癌物质对咖啡心存惧意。食品专家表示,丙烯酰胺其实在咖啡、油炸薯片、面包、饼干中都存在,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二类致癌物,但食物含有致癌物并不等于食物致癌,市民既不要掉以轻心,也不宜矫枉过正,注意相关食物的制作方式和食用量,就能安全食用了。
“星巴克事件”让消费者认识了丙烯酰胺
记者查看央视财经报道了解到,美国洛杉矶高等法院法官近日裁定,星巴克和其他咖啡从业者在加州售卖的咖啡产品,必须要贴上致癌警告标签。原因是当地包括星巴克在内的90家咖啡零售商没能提供确切的证据,证明咖啡烘焙中产生的化学物质不会对健康造成威胁。
引起咖啡业界商誉受损、让广大消费者为咖啡心忧的物质名叫丙烯酰胺。据湖南省食品质量安全技术协会理事长杨代明介绍,咖啡本身是不含这种物质的,但咖啡豆在烘焙过程中温度超过200℃,便会产生丙烯酰胺这种物质。这个“坏小子”最早是挪威的科学家在研究薯条等快餐食品时,发现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的植物性食物在12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加热过程中会产生的一种物质。
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专家联合委员会就24个国家的丙烯酰胺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包含这种物质的主要食品有法式炸薯条、油炸马铃薯片、咖啡、饼干、面包和吐司。
每天喝10公斤咖啡才能达到致癌剂量
据了解,丙烯酰胺具有神经毒性,被列为二类致癌物,是指这种物质对人类具有潜在致癌性,但尚缺乏人群流行病学证据表明通过食物摄入与人类某种肿瘤的发生有明显相关性。
近年来,某种食品的安全性一旦与致癌联系在一起,就容易引起大众恐慌。但食药专家以及执法部门一直在向公众传递和普及一种观点:食物的安全性不能脱离摄入量。记者查阅资料了解到,目前各国对食品中丙烯酰胺均没有限量值规定。食药专家介绍,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数据显示,煮咖啡的丙烯酰胺平均剂量为13微克/公斤。而丙烯酰胺的致癌剂量为每公斤体重2.6微克至16微克。据此推算,一个50公斤体重的成年人,每天至少可以耐受130微克丙烯酰胺,相当于摄入10公斤咖啡,才会达到致癌剂量。
专家
提醒
“致癌说”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宜矫枉过正
对于此次咖啡致癌风波,杨代明认为,消费者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矫枉过正,在实际生活中要从两个维度进行科学饮食。
一方面要科学认识丙烯酰胺,在食用量和食用品种上进行控制,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另一方面要注意食用方式,例如许多烘焙爱好者喜欢自制油炸薯条或者自制面包,其实薯条中的糖类和氨基酸在油炸时会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潜在致癌物丙烯酰胺,且随着油炸时间延长、薯条脱水、颜色变深等过程,丙烯酰胺的含量也会大幅上升。
“星巴克风波”可能导致所有咖啡产品上必须贴上致癌警告标签。对此,消费者王自佑表示,希望这样的法律监管思路能被借鉴到中国的食品规范管理中,特别是一些含有一级致癌物的食品,是否也能在标签标识上就其健康安全风险进行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