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三代“焊”将筑基 他们让中国建筑走向世界

来源:光明网 作者: 编辑:周怡琳 2018-03-28 11:59:31
时刻新闻
—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刘超)在阿布扎比举行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代表队获得了15金7银8铜的好成绩,“砌墙砌出世界冠军”成为热门话题的同时,更多技术工人、产业工人也开始为人们所关注。

  “我们做的事不大,但是也得经常琢磨,不能天天闭着眼干。”就靠着这股钻劲儿,中建钢构的梁飞逐渐从一名普通焊工成长成为全国优秀焊工、全国技术能手和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获得者,目前,他也是新成立的梁飞工作室的带头人。

  “师傅一脚踹出的职业态度”

  2006年10月,中建钢构承建香港九龙联合广场,但在厚板焊接H100X100上屡次出现返工问题,梁飞带头攻克厚板返工工艺,短时间内攻克难题,力保供工期按时完成;2009年8月,梁飞带头开展140mm厚板埋弧焊对接工艺,破坏性检验一次成功。

  “我们每天要焊三、四十公斤的焊条,20多年下来不知道多少吨了都。”这些只是梁飞24年工作历程中的几个小片段,事实上,他的成长历程正是我国电焊技术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三代“焊”将筑基 他们让中国建筑走向世界

梁飞在讲解焊缝量规使用方法

  “1985年,中建三局10名焊工东渡日本,学习气体保护焊,然后回国后,通过这些人在国外学习的技术,我们建起了有‘中国第一钢厦’之称的深圳发展中心大厦,十年后,我们又建成了当时亚洲第一高楼——深圳地王商业大厦。”中建钢构四川厂副厂长孔繁荣指着一张照片上的十个人告诉记者,其中一位就是梁飞的师傅杨明洲。

  梁飞告诉记者,他的师傅当时去日本学习的技术早在上世纪50年代国外就有了,谈不上什么先进,甚至是有点落伍的焊接技术,但即便是这样,对于当时现代化技术基础基本为零的国内焊接行业来说也是了不得的突破。

  “除了学技术,我从我的师傅那里学到最多的还是一种态度。”梁飞将这种态度总结为专业、敬业和职业。

  专业指的是技能的熟练度和掌握技能的数量,敬业则是梁飞一直强调的工作态度问题,凡事要用心,又那么股子钻劲儿在里面,才能不断自我提高,而职业是最复杂的,不仅包含工作技能、工作态度还包括工作规范等。

  “干我们这行,技术好大家会给你点个赞,但是在这基础上不出事故,包括质量事故或者安全事故才能说是真正干的好。”梁飞这样解释,他对于规范的认知就处于早年跟师傅杨明洲学习时候的经历。

  “我刚进厂师傅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梁飞记忆犹新,入厂他们看到的不是如何焊接,而是焊枪是如何烧坏的,一旦工作中焊枪堵住导致回火,焊枪烧坏不说,还可能会对人身造成危害。

  “那时候我有时候喜欢偷懒,有时候拿个凳子坐着焊,虽然舒服但是日子久了对腰背不好,焊接准确度也会降低。”对于这种偷懒行径,梁飞的师傅上去就是一脚,也就是这一一脚,让梁飞明白了规范的意义。

  “好处就是,我这工作了20多年了,一般焊工都有点眼疾、腰背疼这些职业病,我一点事都没有,就是早年打的底子好。”梁飞乐呵呵的告诉记者。

  几十年下来,我国的焊接工艺薪火相传,一脉相承,随着焊接工艺不断的变化,焊接技术从氧乙炔火焊、手工电弧焊、氩弧焊、CO2气体保护焊(半自动)和埋弧焊(全自动)的转变,而随着焊接工艺水平提升不断变化的还是有中国建筑在国内与国际上的品牌形象。

  “香港九龙联合广场、上海环球还有那个西部国际博览城这些项目都有我们的参与。”对于自己曾经造过的建筑,梁飞如数家珍,满是自豪感。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三代“焊”将筑基 他们让中国建筑走向世界

梁飞指导工作室成员

  “一个成功人的背后总有一个成功团队”

  这种自豪感不仅梁飞有,而且存在于他所在的整个团队。

  龙成刚作为“90”后,是梁飞创新工作室中最年轻的一员。相比其他老工人,每当参与一个新的工程,他总是觉得自己做了特别了不得的事,“以后我老了也跟人说整个什么什么楼是我当年焊的。”

  梁飞也感慨,早些年很多人觉得这一行又累又苦,还没太有“出息”,一般人特别是年轻人不愿意来当焊工,一度让他们因为后继无人而担忧,但是现在好了,不少年轻人愿意一头扎进这行来,用他的话说是有那么股子钻劲儿。

  就是这样一帮年轻人还有一些有经验的老工人组成了梁飞的团队。这几年,梁飞带领团队相继攻克重庆T3航站楼80mmQ420B-Z35钢板与35mmQ345B圆管穿越接头焊接层状撕裂等难题、研究出西安迈科商业中心项目多角度多牛腿汇交箱型柱构件制作中的交汇节点最佳焊接顺序。

  在梁飞的团队里并没有什么师徒名分,更多的是一种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的关系。

  “别看他们一个个叫我师傅叫我梁工,可有人心里不服着呢。”梁飞笑着指着工作室的成员说。他指的主要是前几年工作室成员马玉航对他的“挑战”。

  当时,中建钢构要在厂内选拔一名焊工参加眉山市的一项技能大赛,往年航无疑问是梁飞参赛,但这次情况有了不同。马玉航尽管佩服梁飞的技术,但是也觉得梁飞毕竟年纪大了,自己身强力壮,不论是眼力还是手劲,都很占优势,就决定一举“抢下”这次的比赛名额。

  比赛的结果让人大跌眼镜,这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在焊接的时间质量上两人竟然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孔繁荣作为副厂长见证了这次比拼,一连说了好几个“没想到”。

  “就一个字,‘服’。”马玉航无奈的摊了摊手。

  事实上,“服”的不仅是一线工人,工程师团队也对于梁飞以及他所在的团队相当认可。

  “一般我们说,都是理论指导实践,我们研究出办法,工人们再去做,但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些是理论无法控制的。”作为中建钢构的一名焊接工程师,张海清介绍,工人在具体执行会出现一些问题,毕竟人不是机器,无法达到理论上的完美也可以理解,这就要求有梁飞这样的工人去带头,攻坚克难。

  “有时候执行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了,我们就把梁飞叫来看看,他和他的团队捣鼓捣鼓就弄好了,我们也看不懂,但就是有用。”张海清所在的工程师团队与梁飞的创新团队时常在一起交流,对梁飞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赞誉有加,“和理论不一样,很多实际操作中的东西是无法书面化的,只能口口相传,梁飞他不是一个人敝帚自珍,而是带出了一个有能力攻坚克难的团队,让这些经验能为更多人提供帮助。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三代“焊”将筑基 他们让中国建筑走向世界

车间工人在工作

  从梁飞的师傅——最早一批东渡日本学习的焊接工人,到现在梁飞创新工作室的成立,这种焊接技艺的“传帮带”在不断拓展着,随之拓展的还有中间建筑迈向国际的步伐。

  “能参与到这么多重要的地标项目,我觉得挺自豪的。”龙城刚告诉记者, “当然,我更自豪的是,我是咱们创新工作室的一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