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雷锋故里雷锋多 望城出了个“雷锋窝”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麟 编辑:唐飞飞 2018-03-15 11:07:44
时刻新闻
—分享—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是雷锋故里,也是雷锋精神的发源地。在这里,雷锋精神始终像旗帜一样飘扬,像血液一样流淌,像基因一样传承,更像种子一样生根、发芽、结果。

  茶亭,望城东北端的一个农村小镇。党的十八大以来,这片不过百余平方公里的热土上,涌现出了1名“全国道德模范”、1名“中国好人”、1名“湖南好人”;学雷锋典型和志愿者像雨后春笋般涌现,一共只有5万多人的小镇上,学雷锋典型和志愿者竟多达2万余名,占全镇总人口的比率超过40%。

  到底是怎样的一方水土,才能滋养出这样一块道德高地?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党政班子,才能培养出这样一群平凡而伟大的百姓?到底是怎样的一剂良策,才能把文化软实力孕育成响当当的硬品牌?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你们要做雷锋精神的种子,把雷锋精神广播在祖国大地上。”

图为美丽的茶亭惜字塔。 (资料图片)

  雷锋精神成就茶亭风骨

  多年来,茶亭镇党委政府坚持以雷锋精神兴镇育人,将学雷锋与经济发展、党风党建、美丽乡村、精准扶贫、民生民风等各项工作紧密结合,并将其纳入到年度绩效考核范围,确保了学雷锋精神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同时,积极培育典型,开放道德讲堂,用身边事来影响身边人。

  “是谁在去年那场特大洪水中保卫了我们的家园?”“雷锋!”热情淳朴的村民异口同声。

  “雷锋”是苏蓼垸堤委会主任姚建刚。如果不是他这个“土专家”舍生忘死,连续5天5夜在大堤上带头抢险,后果不堪设想;

  “雷锋”是茶亭镇党委书记郑波。险情出现时,他担任“敢死队”队长,在江心又大又急的漩涡中,抢险堵涌;

  “雷锋”是大龙村任劳任怨的憨支书李新民。他的家就在黄龙水库下面,黄龙水库漫水时他家首当其冲,可是他仍守在最险的金钩寺段夹河堤……

  去年7月1日,一场百年一遇的洪水袭来,超警戒水位近4米的洪水使湘江大堤险情不断。苏蓼垸内居住着的1万多居民黯然神伤,步步回首地撤离了垸子,大家都知道,这一回大堤怕是保不住了。美丽的家园啊,3万多亩就要收割的稻子啊,鸡鸭鹅猪和鱼塘啊,都保不住了!

  可苏蓼垸保住了!从7月1日到7月6日,守堤的干部群众、人民子弟兵以及志愿者共计6000多人,与洪水大大小小搏斗了180次。终于,在7月9日6时许,洪水退下去了。

  妇女儿童以及老人们回家了,他们站在大堤上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庄稼毫发无损,树木茂密葱茏,房屋毫发无损……人们喜极而泣。

  是“雷锋”带领大家创造了这个奇迹!

  “不怕死的跟我来!”7月2日上午8时许,茶亭镇大龙村南横渠临湘江大堤处管涵喷出3米多高的巨型水柱,如不抢修,有可能导致湘江大堤裂口。危急时刻,突然有人喊出了这句话,热血沸腾的20多名抢险队员一起奔赴险点抢修。当日13时许,险情化解。

  雷锋精神不仅出现在危急时刻,更活跃在茶亭人的日常生活中。

  “每个人都要凭良心做事,见死不救的事我做不出。”2009年7月20日下午,一辆满载钢筋水泥管的大货车一头撞进了路边经营烟花鞭炮的门面内。摩的司机郭德高迅速跑了过去,关闭了电路总闸,防止电线短路引发起火,紧接着又冲向大货车,准备营救卡在驾驶室里的人。这时房屋垮塌,掉落的水泥块瞬间将大货车和郭德高埋在了下面。经过抢救,郭德高的性命保住了,但是下半身基本瘫痪。

  2015年5月22日黄昏,当目睹同村3岁小男孩周周懵懂地向马路中央跑去,即将被一辆满载砂石的大货车撞到时,12岁的周美玲快步冲上前,救下了小男孩,但她的左脚却被无情碾压。当人们问她:“你为了救别人,自己的腿受重伤,值得吗?”她坚定地回答:“值得啊,因为我救下了一条人命!”

  茶亭无处不在的雷锋文化得益于该镇创新推出的“学雷锋创新关爱机制”。镇政府定期回访,关心帮扶,着力解决先进典型在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切实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正是这种关爱推动形成了“出了雷锋学雷锋,学了雷锋出雷锋”的道德循环。

  望城区委书记孔玉成告诉记者,区里将每年3月份确定为社会慈善捐赠活动月;3月5日为“望城慈善日”,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并由望城区财政统筹安排补充,保障雷锋慈善基金以1亿元的启动资金滚动开发,实现对生活困难群众的长效帮扶。今年3月5日,《长沙市望城区学雷锋鼓励保护暂行办法》在全国率先出台,《办法》突出了对学雷锋人员的兜底保障;强化了对学雷锋人员的权益保障;规范了对学雷锋人员荣誉的评定和表彰;给予学雷锋标兵重点优抚;提高学雷锋先进人员待遇;明确学雷锋鼓励保护工作机构;细化了违反办法的相关法律责任。

  “作为雷锋家乡,望城区有很多正在用实际行动乃至生命默默传承雷锋精神的好人,我们不能让好人流血又流泪。”孔玉成说,“每一个学雷锋的人就是‘钉子’,而《办法》就是背后的锤子,能让‘钉子’扎得更深更牢”。

  茶亭风骨造就发展亮色

  东城社区是望城区东北角一个最边远的农村社区。走进社区,一个如画一般美丽的村落出现在眼前。

  村党总支书记姚罗华告诉记者,如今村里已经实现了每户都有“精致的小菜园、漂亮的小花园、有景观的小鱼塘”的“三有”目标。

  “钱从哪里来?事由何人干?”面对记者的提问,姚罗华笑着拿出一沓《茶亭镇东城社区美丽乡村建设筹资明细汇总表》和《茶亭镇东城社区乡贤榜》,仅记者面前的第一张表上就有160多万元的“进账”,个人捐款多至3万元、5万元,少则3000元、5000元。

  “望城出了个雷锋,我们也要更努力地学雷锋。在新时代里应该怎么学?我们认为应该争当‘乡贤’。乡贤不是特指某一个人,而是一个集体、一种精神,人人争当乡贤,个个争作奉献。”姚罗华说,2016年,村里开始推广“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思路出思路”的“乡贤治村”模式。通过把雷锋精神细化到乡贤文化中,他们成功做活了《乡贤文化之村规民约篇》《乡贤文化之老人言篇》《乡贤文化之励志篇》《乡贤文化之创业篇》《乡贤文化之公益篇》《乡贤文化之环保篇》《乡贤文化之和谐篇》等8篇“乡贤引导社会治理”文章。

  如今,在乡贤们的带领下,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已经走上了幸福的小康路。

  大学生“乡贤”姚栋和文莎夫妇回乡流转土地1000亩,注册“薯夫妻”品牌,实现年产值1000多万元。夫妻俩致富后不忘乡邻,主动帮助村民制定生产计划,为大家提供种苗、技术服务和红薯产品销路,带着村里的老邻居们一同致富;村民姚文斌在外创业多年,2015年回乡后,他投资7万元带领大家建起了文化广场,丰富了乡亲们的文化生活,每年他还为孩子们支付不少于3万元的助学金;社区党员姚新明创办了一家生态农业发展公司,将当地的劳动力组织起来种植生态辣椒、生态红薯等产品,既解决了当地群众增收问题,也为大家在家门口就业创业提供了机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淳朴的民风让东城社区的山水优势变成了环境优势。别看全村没有一处工业企业,却形成了拥有国家绿色认证的“东城生态椒”“薯夫妻红薯粉”“隆品香米业”“花圃苗木”4大绿色产业优势,实现了“民风同步淳化、环境同步治理、产业同步发展”的目标,城里的大学生纷纷回村来发展。这个在2008年还戴着“贫困帽子”的小村子如今已一跃成为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东城社区的案例,是茶亭镇“让文化软实力硬起来,让经济硬实力强起来”的一个缩影。郑波说,茶亭美丽乡村建设遵循“不千篇一律、不大拆大建、不大包大揽、不贪大求洋、不重复建设”五不原则。镇里根据全村“山水相融”的特色出台全域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预计2018年全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比2017年增长10%。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