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龚曙光:推动文化“走下去”,扶文化之贫补文化之短

来源:红网 作者:杨艳 张必闻 编辑:黄河 2018-03-14 09:01:46
时刻新闻
—分享—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龚曙光。

  相关链接:龚曙光:文化企业变革,说透了都是供给侧的事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杨艳 摄影 张必闻 北京报道

  ● 在龚曙光眼里,文化扶贫还蕴含有更大的战略认知:根植于茫茫乡土的农耕文明,滋养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如今却“稀薄荒芜”沦为短板。乡愁故恋揪着他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他迫切希望,文化扶贫能完成更大使命,弥补乡村传统文化,补齐民族文化短板。

  ● 如果说文化扶贫的现实意义在于辅助经济扶贫,扶农民之精神、知识和技能,那在龚曙光眼里,它的长远意义便在于,振兴乡土文化,补齐民族文化短板,从而应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

    “审视当下乡土社会的贫困,经济贫困和文化贫困始终互为因果。越是决战贫困之时,越需要文化走下去。”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南传媒董事长龚曙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实现精准脱贫、决胜全面小康已经胜券在握,但经济脱贫之后,如何确保农民不返贫,真正由小康走向富裕,还必须推进文化扶贫。他提议将“文化扶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

  他期待借助文化扶贫,既诞生一批扎根农村、讴歌农村的文学家,真正把自己的作品送到需要雪中送炭的文化寂寞者和文化贫困者中间,激励出几代农村青年走出困苦,奋发有为;更期待文化真正走下去,用更走心的文化产品来扶精神扶知识扶技能,鼓励更多的农村年轻人投身新时代新农村建设。

  在龚曙光眼里,文化扶贫还蕴含有更大的战略认知:根植于茫茫乡土的农耕文明,滋养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如今却“稀薄荒芜”沦为短板。乡愁故恋揪着他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他迫切希望,文化扶贫能完成更大使命,弥补乡村传统文化,补齐民族文化短板。

  【文化扶贫的情感归宿】

  乡土之上,有我们不能抛荒、不能遗忘的乡情乡愿

  “乡村对于我们来讲,那是一片甩不掉的土地,我们不仅仅是在经济上甩不掉,在生活物质上甩不掉,我们更在情感上甩不掉。没有了乡土,我们的那份乡情在哪里寄寓?我们的那份乡愿在哪里表达?没有了乡土,我们又在哪里去寻找我们魂牵梦萦的乡土景色?”

  龚曙光用一连串反问来表达文化扶贫的迫切。他说,农村是不能抛荒的,农民是不能遗忘的。路遥《平凡的世界》之所以被铭记,是因为在人物塑造上无穷地抵近了中国的乡土社会,无穷地抵近了最底层的人群,并让这个人群找到从乡土走向都市的精神力量,找到自己在贫穷中希望走向富裕的心理动力,并由此获得重生的机会。

  龚曙光坦言,近年来的文学创作大多不接地气,很多作家的精神象牙塔是构筑在城市中的,导致农村离文学的视野越来越遥远,且真正把自己的文学创作寄托在乡土和农民身上的人就凤毛麟角。

  “一个时代的文学,如果脱离了那些期望用文学能够激励自己的人,脱离了那些可以凭借文学力量来拯救自己的人,那便是文学的过失。”他希望,随着文化扶贫的推进,能够诞生一批文学家写出像路遥《平凡的世界》这样的作品。“那将是我们文学之幸、乡土之幸,更是我们整个社会之幸。”

  “不仅仅是文学家,整个社会都应该更多地关注乡土,关注农民。”少年在农村生活,青年在贫困地区执教的经历让龚曙光对农村对农民有着特殊的情缘。他即将出版的第一本纯文学作品,就是献给乡土,其笔下的“月光少年”摞茅草、堆松毛、砍柴都很苦,“但我所表达的,是一种在苦难和困顿中的快乐与温暖,一种奋斗的记忆与怀想。”

  【文化扶贫的社会担当】

  解决贫困需要一副中药,文化扶贫是造血补位的供给侧

  龚曙光认为,经济的扶贫已成为国家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巨大推动力和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使国家全面脱贫已胜券在握。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及的产业扶贫能更多地拱卫经济扶贫,教育扶贫让农民的子女不再成为新的扶贫对象,健康扶贫解决生病的问题,生态扶贫让农村依然是美好农村。

  “但贫困这个东西它有点像脚气这样的皮肤病,抹点药它可能就好了,但一不抹药,它又可能会复发。”什么样的药才能够根治它?龚曙光认为,一味药可能还不行,需要配制一副中药。文化扶贫便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味良药。

  “经济扶贫与文化扶贫犹如两条腿,如果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甚至一条腿走路的话,那么这个路是走不顺畅的,也是走不远的。”他强调,在经济扶贫之后,文化必须及时补位、造血帮扶,及时地作为一种全方位支撑农民创造新生活的力量,去接过辅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接力棒,确保农民外力帮扶脱贫之后,走得长久,真正丢掉世世代代贫困的帽子。

  在龚曙光看来,文化扶贫重在解决持续扶贫的另一个供给侧。

  首先是扶精神。文化首先是拿来激励人的,不管是小说也好,散文也好,戏剧也好,电影也好,电视也好,歌曲也好,这些无穷多的文化产品,能让农民具备自我激励、自我教化的内生动力,让更多的人想到通过自我奋斗、自我劳动来解决贫困问题。

  其次是扶知识。龚曙光强调,这里倡议的文化扶贫,不仅仅是这种一对一、户对户的扶贫,也不是常规像农家书屋、村村通、村村响这样的文化设施,而是新的互联网技术,新的大数据技术,新的智能技术,能真正解决广大农民在知识需求上起很大作用的文化扶贫。以知识付费为例,他建议打造一个能免费服务农民真正需求的平台,实现文化扶贫更高新技术化的社会担当。

  另外便是扶技能。龚曙光说,技能培训不仅仅是职业学校或者岗位培训的事,其实文化也能在农民技能培训担负起重要作用。他聊到了当下火爆的直播和虚拟实验室,称现在很多化学物理实验都通过虚拟技术实现了,同样也能考虑应用VR、AR技术,包括直播,为农民提供技能培训。

  “所以我说,文化扶贫我们还有路要走,还有事要做。”

  【文化扶贫的更大使命】

  修复补齐文化短板,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如果说文化扶贫的现实意义在于辅助经济扶贫,扶农民之精神、知识和技能,那在龚曙光眼里,它的长远意义便在于,振兴乡土文化,补齐民族文化短板,从而应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

  “中国文化的根在哪里?在乡土。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发展的最厚实的土壤在哪里?在农村。当下中国文化的短板又在哪里?还是在农村。”龚曙光说,近百年来,乡土的文化元气已伤,当前农村出现的诸如六合彩之类的不良风气与文化失范及至文化缺位有极大关系。

  龚曙光感叹,根植于茫茫乡土的农耕文明,滋养了中国传统文化,如今“耕读传家”景象渐渐模糊,质朴悠远的乡愁无处寄托。曾经,我们对私塾先生的那份敬仰,没有了;对农村裁缝师傅等手艺人的那份敬仰,也没有了。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破坏了之后没有得到修复,甚至没有人企图去修复,“这样的一种没有被修复的状态,加上‘五四’新文化,党所领导的革命文化、建设文化、改革文化在农村传播的有限,使农村成为了文化短板。”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你必须把它这根短板拉长,如果这个短板老不拉,都市文化成长得再好,民族文化也难以真正提升。”龚曙光坦言,放眼全球,评价一个国家文化水平高低,均以其短板来衡量,不会因为出了某一个有影响力的作家或者作品,别人便评价说文化已经高到什么样的程度了,也不会为文化长板和短板打个折,取个中间值。“从这个角度来思量,通过文化扶贫和文化走下去,修复乡土文化,补齐文化短板,助推文化振兴,已经时不我待。”

  龚曙光说,中国农村的文化之“贫”,是需要也可以通过文化走下去来扶起扶强的。因而抓住机遇推进“文化扶贫”,既可以扶当下文化之贫,又可以补长远文化之短,既是决胜小康的“显绩”,也是繁荣文化的“潜绩”。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