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记者 郑涛 北京报道
目前,在我国各大医院,“吊瓶森林”已然成为一道“自然景观”。然而,这种“见效快、疗效好”的医治方式,存在着很多风险。如何规范临床输液,避免过度输液、过度用药?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湖南省委副主委、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副院长张国刚拟通过提案从顶层设计着手,加强输液管理监控,规范医生诊疗行为,鼓励医务人员和患者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输液。
过度输液正在演化成一场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
张国刚介绍,我国普遍存在“全民输液”“吊瓶森林”现象,小病过度输液明显与世界卫生组织(WHO)“能吃药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用药原则背道而驰。各级医疗机构均存在静脉输液使用频率过高、无指征输液、药品配伍不当、不安全注射、抗生素滥用、中药注射剂不合理使用等问题,不仅造成医疗资源浪费,还给患者增加不必要的治疗风险,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安全。
静脉用药是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最后一种给药方式,在我国却成为临床为患者提供或患者要求的一种首选给药方式,很多公开的数据证实了此问题,例如国家发改委公布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人均一年使用8瓶,高于国际人均水平(2.5~3.3瓶);全国感染监测网公布的156家医院数据显示,住院患者每日平均有73.5%的住院患者接受输液治疗,其中静脉输液率最高的医院达99.8%。
为了加强输液管理,国家卫计委提出加强静脉输注抗菌药物的管理要求,各省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开始积极推动和加强输液管理,密集出台了停止门诊输液的专项措施。但是,均未能建立合理、有效的输液监督、管理与评估机制,更无法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严重的过度输液现象。
与此同时,社会公众却过度输液的危害知之甚少,甚至存在“吊水消炎好”“输液补营养”等严重的认识误区。输液这种最常见的治疗方法正在演化成一场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守护“针尖上的安全”已经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建立合理安全输液预警监管体系非常有必要。
医院建立互联互通的合理安全输液监控平台
为此,张国刚建议,国家卫计委专门制定《静脉安全输液指南》(医院版)与《静脉安全输液指南》(患者版),后者可以更为精简,以方便患者理解为宜。《静脉安全输液指南》可以参考国外使用标准和国内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我国医疗机构实际的标准体系,并以此强化医疗机构的静脉输液管理以及规范医务人员合理安全输液行为。《静脉安全输液指南》还可以引入行业监管与病患监督机制,建立静脉输液预警监控机制,强化医疗机构的静脉输液管理。
第鼓励各省市在卫计委制定的《静脉安全输液指南》的基础上,建立“政府主导、医院参与、病患监督”的静脉输液预警管理机制。结合国家相关政策,由政府主导,卫生计生委负责协调,整合医保、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宣传等相关单位和部门形成联动机制,从而建立合理安全输液预警监控体系。
要求各医院建立互联互通的合理安全输液监控平台。采用信息数据技术,建立医院静脉输液的联网体系与大数据监控平台。国家卫计委成立专门机构,随机抽取联网医疗机构的诊疗原始数据,建立合理安全输液临床大数据库,并以此监控全国输液状况。
成立中国合理安全输液科普宣教联盟。由政府部门主导形成“共建、共享、互通”的科普宣教网络,积极应用新媒体手段和新闻舆论,共同策划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科普宣教案例,从而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形成合理安全输液意识,从根本上转变当前“全民输液”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