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在山东代表团全体会上,卓长立代表在发言中讲到自己带领的“阳光大姐”家政服务团队健康发展,家政服务员的腰包越来越鼓,越来越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听了很高兴。他表示,在我国目前发展阶段,家政业像“阳光大姐”这个名字一样是朝阳产业,既满足了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需求,也满足了城市家庭育儿养老的现实需求,要把这个互利共赢的工作做实做好,办成爱心工程。(3月9日 央广网)
家政行业在我国社会,是既亲切又陌生。亲切在于,月嫂、看护、育婴师等家政主要工种,已经成为城市生活,尤其是白领一族家居生活的组成部分。陌生在于,家政业本身功能几何、内涵几何,并不为大众所熟知,甚至我们下意识地贬低家政从业人员地位,用“老妈子”“清洁工”一以概之。家政业要变身朝阳产业,或者说,要成为第三产业中独具特色的一环,还面临不小障碍。
首先,从传统的家政业走来,家政人员被定位在年龄较大、学历较低的层面,家政的多样化功能在目今已经被狭义地划定在家居卫生、老幼照料等方面,而忽视了其原有的家庭保健、健康护理、婚恋指导、家庭关系调解等丰富内涵。一个家政人员被聘用了,往往就是在钟点内帮助雇主进行日常吃穿用安排,而其他功效却被废弃。如此,家政行业会无形中走入狭路,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服务业的综合需求和个性差异。
同时,这种错误的职业观念,会导致从雇主到雇员两方面的不良心理,从而诱发行业生态的混乱。比如,2012年教育部首次把家政学专业作为特设专业,正式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如吉林农业大学更是早在2003年就已经开设专门的家政专业,目前全国家政专业毕业生其实并不在少数,而“用工荒”依旧严峻。今年春节期间,南昌出现“保姆荒”,家政服务人员缺口高达3到4万人。
究其原因,就是年轻一代专业人才并没有依据专业方向而流向市场,反而在社会观念的左右下选择了其他所谓“地位更高”的职业。部分大学生更是作出了“大学生当月嫂到底值不值?”的伪命题判断,“职业无分贵贱,人生皆可出彩”的观念已经被抛弃得无影无踪。
再加上近年来出现的广州“毒保姆”案、杭州保姆纵火案等贬损家政行业形象的社会事件,使得家政行业在旭日东升过程中,不自觉地被笼罩上了一层薄雾。
实际上,家政行业蜕化,面临的诸多困境,归根结底就是一个观念问题。能不能将家政行业视作社会服务业的有力支撑板块,能不能将其从业人员视作领域人才和专业能手,最终能不能在幸福家庭建设过程中有机融入家政服务,都是其跳脱出固有藩篱而获得长足发展的关键。
如果我们放眼世界可以发现,创建于1892年英国诺兰德学院,被誉为全球保姆界的哈佛大学,百余年来成功培养超过7000名世界一流的保姆,成为家政行业最专业的象征。目前,美国有近千家大学设有“家政系”,还有很多大学专门设立了“家政学院”,培养家政专业的研究生、博士生。家政学本身是有其科学性、规律性的,家政业更是社会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生活型消费产物。要使家政业从朝阳薄雾,到如日中天,必须艺考雇主扭转聘用态度,雇员拓展自身素质,行业管理更加健康严谨来实现。可以肯定的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家政专业培养人才一旦成为家政业的主力军,从“用工荒”到“毒保姆”都会被逐个击溃,而朝阳之升起则会愈加明朗和耀眼。
文/刘浩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