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重振师道尊严”。此言一出,即受关注,言下之意耐人寻味,同时也引起人们思考:我们今天该如何重振师道尊严?(3月9日 中国新闻网)
“弟子事师,敬同于父”,这便是师道尊严的最佳表达。中华民族向来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教师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被称为“先生”。然而,非常可悲的是,当前的师道尊严却需要重振,说明在国家、社会和教师眼里,师道尊严已经降到很低了。这便引发了广大教师们今天该“何以为师”的思考,但是,在笔者看来,这个问题的回答者不能只是教师,否则,这样的问题将永远无解。
教师是“蜡烛”,教师是“春蚕”,教师是“园丁”,这些在笔者孩提时写作文信手拈来的溢美之词,如今却很少成为家长和孩子们的口头语。有的人说,现在的老师们变得世故了,每逢节假日,收礼收到手软;有的人说,现在老师们奉献精神没有了,“给学生讲重点内容,上课不讲,补课才讲” ……正是在这种家长们口口相传的经验之谈中,仿佛教师们一夜之间变成了“坏人”。
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90后、00后的综合素质在不断提高,他们变得更聪明了,学习成绩更好了,考上重点大学的分数也在“水涨船高”。难道这些孩子的学习成长没有教师的功劳,如果教师都这么世故,都这么缺乏奉献精神,怎么可能培养出愈加优秀的下一代呢?
实际上,师道尊严需要重振,不能只怪教师,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让教师有尊严地教书,如何让教师履行义务时也行使权利,如何让教师在奉献的同时,也有尊严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回答好这些问题,我们才有资格去质问教师该“何以为师”。
教师的尊严不仅需要自己去争取,更需要制度去呵护。可喜的是,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要求“不断提高地位待遇,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让教师拥有职业荣誉感,需要政府、社会、学生共同努力,让教师这一职业令人羡慕,不仅是教师的荣耀,更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荣耀。唯有尊师重道,这样的民族才有希望。
文/梅子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