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9时,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要在发展基础上多办利民实事,兜牢民生底线,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多办利民实事,兜牢民生底线。”短短的一句话,却铿锵有力,温暖人心,因为为政之道,民生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成绩单”和“军令状”的政府工作报告,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语句,既是政府对人民的承诺,也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
“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无不都牵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敏感神经”。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抓住了民生的“牛鼻子”就抓住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再简单平常不过的话语,我们却可以从中感悟到沉甸甸的责任和担当,饱含着浓浓的民生情怀,也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最美注解。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一篇报告是一份“成绩单”,一串数字则让这份“成绩单”含金量十足。纵观报告全篇,诸如“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4%”“社会养老保险覆盖9亿多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5亿人”“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7岁”的数据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这些暖心“小数据”的背后,字里行间却潜藏着一心为民的“大情怀”,既是政府一心为民、励精图治的生动缩影,也是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的最美华章,给广大人民群众交上了一份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满意“答卷”。
为政之道,民生为本。应该看到,民生一直都是贯穿政府工作报告中最重要、最突出、最鲜明的一条主线,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正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那样,人民政府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人民意愿,干得好不好要看实际效果、最终由人民来评判。要倾情倾力做好托底工作,不因事难而推诿,不因善小而不为,要让每一个身处困境者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团结凝聚力量,实干创造未来。新时代要有新作为,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政府工作报告既是政府在广大人民群众面前立下的“军令状”,也是广大干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行动指南,要大兴实干之风,干字当头,实字托底,让实干成为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座右铭”和奋斗底色,营造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生动局面,凝聚新时代的奋斗伟大力,才能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蹄疾步稳”。
文/孔德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