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两会网评|乡村教育需要浓浓“乡味”支撑

来源:红网 作者:刘和平 编辑:夏熊飞 2018-03-07 00:05:32
时刻新闻
—分享—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今年的两会提案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基础在教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朱永新表示,目前,乡村教育存在较多问题,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振兴乡村教育应该对乡村教育的本质进行研究与准确定位。(3月6日《中国教育报》)

  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教育是基础,只有乡村教育得到长足发展,乡村振兴才有强劲动力。乡村教育要名至实归,必须具有浓浓“乡味”,“乡味”是乡村教育的支撑。对乡村教育的研究与定位,在笔者看来,必须认真研究“乡味”,用充满“乡味”的乡村教育带来乡村的振兴。

  乡村教育的“乡味”体现在课程与乡村生活自然衔接。现在乡村学校课程开设基本上属于城市化模式,城市化元素太多,乡村元素成为稀缺资源。因为乡村元素的消逝,乡村孩子总感到难以适应,乡村教师也无力将乡村元素融入其中。乡村的泥土芬芳,乡民的朴实情怀,乡村的青山秀水,乡村的羊肠小道,乡村的生产劳动,乡村的风土人情,很难在课堂得到体现。有人说,现在乡村学校的课堂,更多属于都市世界。让乡下孩子课堂活在都市里,课后活在乡村里,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的脱节,孩子自然对学业缺失兴趣,学业自然受到影响。

  乡村教育的“乡味”体现在传承乡村文化。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历史的长河,借助大自然的恩赐,乡村形成了自身乡村文明。这种乡村文化已经成为乡村的灵魂,与山川大地、花草树木、走兽飞禽、男女老少深深融为一体。乡村文明绝不排斥都市文明,乡村文化绝不隔断都市文化,这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必然要求,也是乡村文化日益进步的动力。但是乡村文化在发展中一直保留着乡村独特的基因,这种基因在将来势必也会遗传下去,除非是人为刻意改变。乡村教育作为振兴乡村教育的基础,必须担当起传承乡村文化的使命。

  乡村教育的“乡味”体现在努力为本土培养合格的劳动者。乡村的振兴,离不开乐于为故土默默奉献的一大批劳动者。因此乡村学校在办学目标中,不能重点定位于让孩子学业有成远走高飞,而要重点定位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合格人才。

  对乡村学校而言,教育必须有更多服务于当地生产生活的教学内容,让乡村孩子乐于为家乡建设服务,获得更多适宜在当地工作生活的技能与技术。对于乡村孩子教育,既要满足金凤凰飞翔,又要满足立足故乡学子的需要。乡村教育必须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培养孩子服务家乡光荣意识,开设更多实用课程,让乡村孩子掌握更多劳动技能,如果学校的实用课程能够让孩子掌握更多劳动技能,相信孩子一定会走出厌学泥淖,这样教育自然会大受欢迎。

  乡村应该有属于自己内涵的教育,当前乡村教育存在较多问题制约乡村振兴。朱永新先生对乡村教育的把脉,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乡村教育必须改革,让其回归“乡味”本真。因为只有这样“乡味”浓厚的乡村教育,才能让乡村充满活力生机。

  文/刘和平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