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之际,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虹储居民区党总支书朱国萍来到我们的镜头前,跟人民网的网友分享她的履职故事。
熟识朱国萍代表的老百姓爱称她为“小巷总理”,一端系着虹储居民区,一端直通人民大会堂。“不是每个社区工作者都是’小巷总理’嘞,要做得好、做得最好才能称得上’小巷总理’呢。”当记者谈到“小巷总理”这个叫法,朱国萍的脸上浮现出淡淡的自豪。连续28年在社区工作的朱国萍代表天天和老百姓打交道,老百姓想什么,做什么,急需什么,她都了如指掌,熟稔于心,朱国萍的建议也总是关乎民生。居民区的变化,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新追求,全被这位连任三届人大代表的“小巷总理”看在眼里。
解决垃圾分类“最后100米” 考验清运环节更考验居民素质
朱国萍刚成为上海市虹储居民区的居委会主任的时候,这个建成于上世纪70年代的老式小区环境脏乱差。上班第一天,朱国萍坐在办公室,耳朵里不断听到“啪啦啪啦”的声音, 那是住在楼上的居民掼“炸弹”,丢垃圾。为了改善居民区环境,朱国萍带着几个居委会干部,低着头、弯着腰在居民楼下、绿化带中,把乱丢的垃圾捡进桶里,打扫干净,一连十几天如此,居民们都被这位新来的居委会主任感动了,渐渐地,掼垃圾“炸弹”的人少了。现在的虹储小区,道路整洁、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可朱国萍又发现了新小区环境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政府对垃圾分类持之以恒、广泛深入的宣传让老百姓逐渐意识到垃圾分类对于构建美丽家园的重要性,但是,垃圾清运车“混装混运”问题导致了垃圾分类效果最终打折扣。如何解决垃圾分类“最后100米”的问题?回收和运输中各环节的衔接问题不容忽视,同时,垃圾分类问题的彻底解决,也是对居民素质的又一考验,需要继续加强居民环保技能的培养,提升老百姓垃圾分类的意识和能力。
解决养老 “最后一公里” 家庭医生发展还需政策激励
2012年,朱国萍在《加快公共卫生服务建设,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建议中写到:建议看病和配药适当分流,为老年患者提供就诊方便。6年过去了,解决了公共卫生服务的基本保障问题,朱国萍开始考虑如何更好解决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居民“看病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让家家户户都有健康“守门人”,今年,朱国萍带着如何能提高家庭医生待遇、留住优秀家庭医生以便更好服务居民的建议来到了北京。
家庭医生也叫全科医生,2011年起,上海在全国率先试点家庭医生制度,到2017年,上海的家庭医生制度已完成100%社区全覆盖。在朱国萍所在的虹储居民区,家庭医生制度很受老百姓欢迎,签约以后,不少患有慢性病的居民配药更方便了,高龄老人觉得自己健康更有保障了,独居老人也更有安全感了,社区家庭医生队伍的出现,补上了社区居民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看病难″这个短板。
但朱国萍发现家庭医生的发展还有完善的空间,朱国萍观察到自己所在街道一共有8万多居民,18个居委会,仅虹储居民区就有三四百名老年人,80岁以上老人多达70余名,但所属社区医院医生只有14位。家庭医生告急,窟窿怎么补?朱国萍了解到,目前社区医院的医生普遍待遇低、工作量大、编制少,难以吸引人才。目前,提高全科医生待遇的相关政策正在铺开,从政策上激励全科医生,帮助其获得与自身付出等值的回报,让他们愿意留在这个行业,从事这份职业,可能是家庭医生发展的重要一点。
解决就医“最后一站地” 异地医保还望提高统筹层次
10年前,在朱国萍所在的虹储居民区,下岗工人很多,当时朱国萍的主要精力是帮助下岗工人解决就业的问题。10年过去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家条件好了,路子宽了,流动的人才也好,旅游的游客也罢,朱国萍又开始操心起这些身处异乡人的医保问题。
现阶段异地就医的病患,在出院结算时,只有少部分试点地区的患者和医院与医保部门建立了互联互通,可以享受出院后及时报销。然而大部分患者都要先行全额垫付医疗费,然后再拿着相关报销资料,回到参保地区的医保部门补办报销手续。报销手续繁琐,报销周期过长,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朱国萍知道,异地就医报销难,归根到底是因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尚不均衡,医疗资源分布不平均,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政策。如何能提高统筹层次,出台全国医疗保障、转移、衔接、异地看病的切实可行方案,建立跨省份的基本医疗转移结算办法,形成全国统一的医疗信息网,值得考量。
看着“小巷总理”的建议,百姓的生活画卷徐徐展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民生观的变化跃然纸上。站在新起点,老代表谈到新一年的工作时,显得特别从容。“作为一个连任三届的老代表,首先就是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朱国萍说道。作为社区的老书记,怎样培养年轻的社区工作者也是朱国萍不停思考的问题。
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像朱国萍这样心系百姓、关注并解决百姓实际问题的“小巷总理”应该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