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综述)少数民族政协委员为脱贫攻坚“开药方”
中新社北京3月4日电 题:少数民族政协委员为脱贫攻坚“开药方”
中新社记者 安英昭
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3日在北京开幕。出席大会的多位少数民族政协委员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都谈到“脱贫”这一关键词,他们结合各自所在贫困地区的实际状况,就如何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开出“药方”。
中新社记者 于海洋 摄
教育扶贫——“斩断贫穷的根”
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副州长丁秀花说,2017年怒江州脱贫人口总数达3.7万人,返贫率从41.6%下降到38%,民众出行难、看病难、上学难的问题得到基本保障。
2015年初,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云南考察时会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代表。习近平指出,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谈到精准扶贫的经验,丁秀花说,教育能够“斩断贫穷的根”。怒江州将教育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点,从2016年起实施14年免费义务教育,使学前三年教育的毛入学率从15%提升到58%;怒江职业学校2017年招生人数也增加了2000余名。
她说:“这些初中毕业的学生来读职业学校,有了一技之长,他们的下一代就不会再成为贫困人口。”
中新社记者 王中举 摄
健康扶贫——减少“因病返贫”
如何破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难题,是来自贵州的全国政协委员刘颖最关心的话题。
她表示,县级医院是农村医疗服务的龙头,承载着整个县所辖区域的基本医疗服务,也担负着为乡镇卫生医院培训医生的职能。她的调研结果显示,贵州部分县级医院对本地患者就医的保障率不足45%,不少贫困患者仍需异地就医,这大大增加了看病成本。
在刘颖看来,要落实健康扶贫工程,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好县级医院是关键,她拟就相关问题提交政协提案。
创新驱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大学副校长马宗保认为,在欠发达地区实现创新驱动,关键在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他在拟提交的提案中指出,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应按照培养大国工匠的态度,高度重视培育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进而实现从农业大国到现代化农业强国的转变。
马宗保说,他曾提交过关于通过提高贴息贷款额度来激发全民创业热情的提案,受到大会重视,今年还将提交关于建好西部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和培育新型农民等提案。
他说:“通过提高创新能力来培育新型农民,可以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最终形成良性循环,使贫困人口有能力走向富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