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光明日报:平昌真的冷奥运真的热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侯珂珂 王东 编辑:redcloud 2018-02-23 11:01:55
时刻新闻
—分享—

  【新闻随笔】

  2月22日,平昌冬奥会正在激烈进行中,平昌、江陵两地突然而起的大风又让“冷”字挂在身在冬奥的每一个人嘴边。雪上赛场零下20摄氏度左右的气温,加上随时刮起的狂风,对运动员、裁判员甚至媒体报道人员,都是一次极大的考验。很多运动员在比赛时生龙活虎,而一旦静止下来,严寒低温让这些身体素质极佳,并且对风雪气候的适应能力也远超普通人的专业运动员,也忍不住瑟瑟发抖。

  这种极端天气,让很多在户外现场直播报道赛况的媒体记者,更是大呼受不了。在这种极端天气中,BBC的现场主播艾米·威廉姆斯就忍不住在社交平台上吐槽,说自己涂在脸上的化妆品都冻住了。要知道,艾米并不是娇小姐,她以前可是一位俯式冰橇竞速运动员,还曾经在冬奥会上拿到过金牌。

  还有不少现场媒体记者也表示,在室外播报的时候,他们遭遇了各种困难,手机自动关机、相机电池罢工、电脑无法开机、无线耳麦坏了,甚至人也快冻傻了……

  为了抵御寒冷,平昌冬奥会组委会也做了不少防寒工作,比如设置暖炉、防风墙、温暖休息室等,还给运动员、观众和媒体发放温暖包,里面有手袋、坐垫、毛毯、防风衣、帽子和暖宝宝等。但尽管如此,在这30年来最冷的一届冬奥会上,人们开口第一句话都是:“平昌真的太冷了!”

  冬奥会对温度的要求有些“娇气”。气温高自然不行,气温太低也很影响运动员的发挥和赛事的运转。适宜的气温也是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地区能成为世界滑雪胜地和“冬奥主办城市圈”的一个重要原因。2006年都灵冬奥会和2014年索契冬奥会,看着滑雪的人们穿着羽绒服上去,穿着T恤衫滑下来。零度上下,雪上追风,那种感觉有多惬意。

  冬奥会的“高门槛”,不只体现在对气候地理条件的要求上,还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冰雪人文传统等诸多方面。也因为如此,冬奥会的参赛代表团和运动员规模都不及奥运会的一半,举办过冬奥会的国家仍局限在欧洲、北美和亚洲。循着这样的轨迹审视,亚洲的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先后成为冬奥会落脚之处,背后映射的,正是国家民族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的实力。

  平昌的冷并没有阻止奥运带来的火热。平昌冬奥会达到了创纪录的92个代表团参赛,来自热带地区的尼日利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都将首次在这场冰雪运动的盛典中亮相。而本届冬奥会所在的韩国江原道小城平昌、江陵、旌善等,也成为全世界聚焦的中心。如果说,此前的平昌知名度仅限于韩国人夏天避暑、冬季滑雪,举办冬奥会则像是小城走向世界的加冕礼,在骤然升温的关注中,翻开冬季奥林匹克运动全新的章节。

  在位于江陵的奥林匹克公园,寒冷的天气并没有影响来自世界各地的体育爱好者观看冬奥会比赛的热情,比赛场馆外每天排着长队,花样滑冰、短道速滑、速度滑冰等热门比赛一票难求。观赛之余,奥林匹克公园里国际奥委会合作伙伴的展示馆外人流熙攘,寒风中的长队只为体验一回科技对奥运的改变。

  本届冬奥会的冰上项目举办地江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靠近日本海的江原道城市,已建起了五座体育馆,冬奥会的冰上竞技项目全部在这里举行,运动员村和媒体村在冬奥会结束后将成为市民公寓。超市、饭馆、便利店、咖啡馆、电器店等遍布大街小巷,徜徉江陵街头,全然一座标准的韩国小型城市的风貌,“韩国的咖啡之乡”的名字也随着奥运传播开来,完全不见几年前海边小镇的影子。

  在平昌洁白的冰面,皑皑的白雪之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正在渴望更有力的推动。展望四年之后,北京冬奥会提出“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愿景,将续写更动人的冬奥故事。

  (作者:侯珂珂、王东,均系本报平昌冬奥会一线报道记者)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