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新春走基层|汨罗祖孙三代话春节

来源:红网 作者:江博浪 编辑:王津 2018-02-22 09:44:14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2月22日讯(汨罗分站记者 江博浪)春节是所有中国人记忆深处的文化烙印。每一代人关于春节的记忆或苦或甜,都有着不同的时代特点。透过三代人的春节,也隐约能捕捉到大半个世纪关于春节的脉络走向。

  2月21日,大年初六,记者走访了罗江镇松山村黄建求一家。时代变迁,谈及他们眼中的春节印象,祖孙三代感受各有不同,但家人团聚却一直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汨罗祖孙三代话春节。

  今年65岁的黄建求是一名老退伍军人,也是一名老村干部,谈起春节,他有着说不完的话。“小时候生活条件艰苦,一年到头没肉吃,吃的最多的就是红薯,每年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因为过年就意味着能吃到肉。”黄建求告诉记者,以前过年的时候,每家每户会分点肉、糯米、油,然后家里就会把一锅肉炖好,打点糯米糍粑。那就是每年最期盼的东西,吃起来觉得那肉特别香,现在每年都杀一头猪过年,却再也找不到记忆中的味道了。

  “与过去对比,现在感觉天天都在过年,日子越来越好了。”黄建求感慨道,现在生活条件变好了,平时和春节并不会有很大不同,但现在的年味却没有以前浓了。以前过年的时候,村上会舞龙舞狮、唱花鼓戏,晚上一家人会坐在柴火旁扯闲谈,特别热闹。现在有电视可以看春晚,日子更舒服了,却没有那么热闹了。

  黄建求还回忆起了小时候去拜年的场景,拿着个塑料袋,走家串户去“送恭喜”,别人就会给几块炒红薯皮,几粒豌豆。“那时候家里的过年物资都很简单,没现在这么丰富,但真的很香。”

汨罗祖孙三代话春节。

  黄建求的儿子黄光今年36岁,是当地卫生所的一名医生,他告诉记者,出生于1982年的他,正是改革开放大潮席卷之时,所以在他的春节记忆中,物质生活的担忧并不算太多。

  虽然不太愁吃穿,但他却清楚的记得家人在过年时的忙碌。年前,父母就会开始对家里进行大扫除,并购置各种年货。柴火房里,腌制的腊鱼、腊肉挂的整整齐齐,厨房里躺着刚刚搬回的蔬菜。他还会帮着父亲一起贴福字,他撕胶带,父亲贴。

  到了年三十,桌子上菜碟都快放不下了,大人往小孩碗里夹菜,一边要小孩多吃,一边又说晚上还要煮饺子,留点肚子。其实那时候他们就盼着天黑,可以玩些小鞭炮。“那时候黑白电视没有完全普及,过年就会一群人聚到有电视机的人家中一起看春晚,一起看下相声小品。一到十二点,鞭炮的声音会把电视机的声音盖过去,我便会跟小伙伴一起出去玩,捡些没有放完的小鞭炮,用蜡烛点燃再扔出去。”黄光回忆道。

  “现在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很难有过年的兴奋劲了。”黄光说道,像自己这个年纪,有自己的家庭,事很多,过年反而更累,完全没有小时候过年的那种欢天喜地的幸福感受。

汨罗祖孙三代话春节。

  黄建求的孙子黄睿孚今年12岁,读小学六年级,对于长辈们记忆中的春节习俗,他并不太清楚,只有贴福字和走家串户拜年,存在于他的记忆当中。

  “今年去别人家拜年收了两三百的红包。”黄睿孚高兴的告诉记者,“每年我都会和小伙伴骑着自行车在村里穿梭,挨家挨户去拜年。每家会给个一到十块的红包,沾沾喜气。”

  走家串户得红包,坐在家里也能得红包,现在通讯越来越发达,黄睿孚会拿着父母的手机给自己的亲戚拜年,过年期间还收到了不少微信红包。

  尽管祖孙三代的春节记忆不同,但是春节团圆的主题并没有变。黄建求说道,“我感觉年味再怎么变,内涵是不会变的。咱年年都要吃团圆饭,这是一种情怀,回家团圆,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最美的一种展示。”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