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孙敏坚
文稿撰写:湖南日报记者 孙敏坚 冒蕞
【嘉宾】
省人大代表 聂鹏举
省政协委员 范国强
【观点】
企业强才有产业强,产业强才有经济强,经济强才能惠民生。政府工作报告站在增强创新引领能力的高度,提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也点出了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对策。
如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如何将更多企业送进创新的“竞技场”?哪些瓶颈难题需要突破?1月24日,两位代表委员做客“敏坚访谈室”,就这些问题展开探讨。
1.谈地位:湖南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应进一步得到发挥
提到技术创新,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高校和科研院所。
而事实和这种“第一反应”大相径庭。几天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2017年,企业对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3.5%。
“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范国强委员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明确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我们省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作为2018年的重要工作内容,可见,企业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决策层的一致重视。
聂鹏举代表认为,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它直接面对市场,是整个市场活动的参与者。一个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跟创新密切相关。在当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只有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才能实现产业升级,才能抓住市场机遇,才能够得到生存和发展。
前不久,2017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我省共有17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我省主持完成获奖项目6项,参与完成的获奖项目11项,以推荐并获奖项目数统计,我省在全国排名第九,在中部地区与湖北省并列第二。
“在中部,湖南的科技成果数量排前列,可经济实力并不靠前。”范国强委员表示,这折射出科技成果转化不足与科技成果数量存在矛盾的现状。有些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研究出的科技成果,没有被企业应用得到转化,变成“陈列的果实”。
“企业既是开展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转化科技创新成果的主体。”范国强委员补充说,技术产生效益、效益反哺研发的良性循环中,企业承担着关键性的作用,湖南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应进一步得到发挥。
2.话瓶颈:人才、观念和对接成制约企业创新的三个关键词
“企业开始技术创新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人才。”聂鹏举代表在永州从事企业管理工作,他坦言,一个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离不开各类人才和创新团队。“比如过去在永州,企业付给人才与其他地方相同或者更高的工资,他们都不愿意过来。”
“不过,随着交通的改善,越来越多人才愿意从沿海回到内地来发展,比如永州现在拉通了高铁,宜居宜业的环境加上生活成本低,对人才的吸引力也日渐提升。”聂鹏举代表说,沿海房价高,许多技术型人才面临买房这个很现实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内陆省份的一个机会。”
“在人才方面,郴州实施了‘百人计划’等一系列举措,但还是存在‘留不住’的现象。”范国强委员来自郴州高新区,他结合郴州的情况谈到,这主要还是看能不能在薪酬、体制方面得到人才的认可,能不能在社会荣誉方面提升他们的积极性,这些是政府和企业要携手改进的短板。
“企业家的观念转变也同样重要。”聂鹏举代表补充,企业家本身要有创新的意识,要在企业内部营造崇尚创新的氛围。“过去,企业家可能更侧重于优化管理、成本控制、市场营销甚至资本运作,而不那么重视创新,这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思维定式。”
两位嘉宾不约而同地表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对接不畅通,相关的政策引导和服务上的不完善,也是制约企业创新的瓶颈。
3.谋对策:大企业当好“龙头”,中小企业侧重“专精特尖”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研发平台和机构,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00家以上。
怎么培育好科技型中小企业呢?范国强委员认为,首先要完善创新激励机制,这个激励机制不仅仅是给一笔奖金或安家费,而是要有持续的奖励机制,比如取得了创新成果、成果转化产生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应当要获得相应的奖励。
其次,要把千千万万企业和众多大学、科研机构紧密地联系起来,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范国强委员说,现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大多是带编制吃“财政饭”的,很难调动他们的科研积极性。可以把一些科研院所尤其是能够对接市场的科研院所改制成企业,按照市场化的标准来对接市场开发产品、参与竞争了解市场需求。
“项目、资金乃至于政策,对于鼓励支持企业创新而言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长期起作用的是环境。”聂鹏举代表补充说道,为什么很多企业愿意到沿海发达地区落户呢?还是冲着高效贴心的发展环境去的。良好的创新环境,既包括政策层面的投入支持,也包括社会层面的肯定认同,更包括市场层面的激励。企业期待的创新环境,其实就是从每一天、每一件小事着手的改变。比如: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实行普惠性的财政科技资金补贴;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在税收减免、创新基金申请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更便捷的服务,解决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难题。
两位嘉宾都认为,在创新过程中,大企业要当好“龙头”,中小企业则应该侧重“专精特尖”。聂鹏举代表以自己的企业为例:“我和我父亲两代人25年来只专心做好一件事:电机。如今终于成为行业的龙头。”他们表示,大企业要在科技创新的征程上发挥好“榜样”的作用,而“专精特尖”之路是中小企业成就“百年老店”的重要秘诀,要围绕“做专”成为“单打冠军”,围绕“做精”成为知名品牌,围绕“做特”成为“配套专家”,围绕“做尖”成为“科技小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