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一元钱买不回善良,但买得来警惕

来源:红网 作者:崔冰 编辑:夏熊飞 2017-12-26 00:06:12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2017年12月23日,一个名为“一元助TA改变命运”的爱心活动刷爆了微信朋友圈,用户输入自己的生日,可查询到与自己同天生日的贫困学生,为其捐助一元钱。然而有细心的网友发现,该页面存在着“一人分饰两角”的现象,甚至有贫困学生出生在2009年2月29日,活动涉嫌诈捐。对此,据24日观察者网调查得知,这是一次由于系统出错的虚惊一场的“乌龙”,捐款活动真实可靠。

  这不禁让笔者回想起大约一年前刷屏的文章——《罗一笑,你给我站住》,同样是爱心捐款,同样这钱捐得很不“舒服”。虚假捐款所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对善心和同情心的过度消费,是社会诚信制度的亏损。当老人摔倒了,我们不敢去扶;当有人于水火之中,我们不敢捐款;当残疾人向你伸出援助之手,你生怕转身之后,“残疾人”健步如飞。在当今这个时代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空虚,我们的道德底线也在一次次被突破。婴幼儿奶粉是可以加过量三聚氰胺的,水果蔬菜是可以添加农药的,就连爱心捐款都可以玩“虚”的。

  好在“一元钱”的捐款活动是虚惊一场的“虚”,不是弄虚作假的“虚”。然而并不是所有认为被诈捐的人都看到了后续的报道,公众的感情又该如何处置?显然,被消费的善良一元钱是买不回的。

  然而回过头来想想,参与公益的渠道很多,为什么那么多人会被朋友圈转发的“一元钱”捐款所吸引并介入其中呢?当朋友圈被这个充满爱心的捐款活动刷屏时,这个活动的真实性在受众的心中大大提高。朋友圈刷屏了,我不捐款又好像显得我非常冷漠和麻木不仁。此外,在当今这样一个“熟人社会”的体系中,朋友圈中的捐款活动,也使得受众本身由于相信自己的朋友继而去相信这个活动。然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难能可贵,但是缺乏制度保障的人际信任,却充满着各种不确定性。“诈捐”言论一出,贫困生错误信息一出,墙倒众人推,人们又不约而同地站到了道德制高点开始一齐疯狂指责,一切的跟风反应让笔者不禁发问:我们还有没有自己的判断甚至灵魂?

  如今的我们似乎都变成了“快男”“快女”,曾经我们有大把时间伏案读书,写信传书,再后来鲜有人写信甚至完整地读完一本纸质书,我们开始使用博客,后来博客也不行,要用140字的微博精炼言论,到如今甚至微博也不想读下去,只匆匆看一眼标题便算是获取了信息,继而衍生出了“标题党”。爱心捐款也同样,一元钱的捐款是廉价的,顺手转发也是廉价的,跟风的质疑似乎也是“举手之劳”。

  “公益”是这个世界上分外美丽的字眼,但是也有丑陋的一面。倘使善良被欺骗蒙蔽,我们希求警惕不会缺席。当我们为贫困生的故事而感激涕零之余,先做个“慢男”“慢女”。一元钱,或许买不回我们的善良,但是不妨为自己买一份警惕,“买”一个善于判断和冷静分析的独立头脑。

  文/崔冰(苏州大学)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