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森林生态安全问题时明确要求,要着力推进国土绿化,着力提高森林质量,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着力建设国家公园体制。湖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生态强省的战略任务。“四个着力”是习近平总书记从确保我国生态安全的高度和大局出发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的伟大号召,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重要体现,完全符合湖南的省情林情,对湖南生态强省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着力推进国土绿化,夯实建设生态强省的基础
青山绿水是生态强省的底色。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国家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深入推进全民义务植树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基本消灭了宜林荒山,实现了绿化达标,森林覆盖率达到59.64%,大大高于全国23.4%和全世界32%的水平,为生态强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人口稠密、投入不足等原因,全省仍有760万亩“裸露山地”、2000万亩石漠化地区、200万亩重金属污染土地需要造林绿化,900万亩坡耕地需要退耕还林,造林绿化不仅任务依然繁重,而且都是“难啃的骨头”。这些“疤痕”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治理,生态强省就无从谈起。为此,一要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进一步完善公民参与义务植树的渠道和措施,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二要推进重点工程造林。进一步强化工程质量管理和科技支撑,发挥重点工程示范带动作用。三要突出造林重点。进一步加快“四边”造林、“天坑”治理、矿山复绿,确保三湘大地处处铺满绿色。四要推广良种壮苗。进一步加强良种繁育,提升造林绿化科技含量。
二、着力提高森林质量,补齐建设生态强省的短板
“远眺一片绿,近看没有树”,这是湖南省森林质量的真实写照,也是林业的最大短板。全省林分亩均蓄积量仅3.7立方米,大大低于全国5.99立方米和全世界7.14立方米的水平;同时,林种树种林龄结构也不合理,公益林少、商品林多,阔叶林少、针叶林多,成熟林少、中幼林多,森林生态功能发挥还不充分、不稳定,这也是湖南水旱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省委书记杜家毫要求,要实现从拓展绿色广度到增加绿色厚度的转变,让三湘大地由“衬衣”换“棉衣”。为此,一要加强森林经营。大力实施抚育间伐等经营措施,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活立木蓄积量,增强森林碳汇。二要推进优材更替。大力使用珍稀阔叶树种造林,进一步改善树种结构,增加阔叶林比重。三要培育无节良材。大力培育树干通直的大径级木材,进一步提高木材质量,为国家建设储备用材。四要调整完善公益林区划。大力拓展生态公益林特别是地方公益林范围,进一步提高公益林比重,增强森林生态功能。
三、着力建设森林城市,打通建设生态强省的瓶颈
森林是城市有生命的基础设施。近年来,在国家林业局大力支持下,湖南已有长沙市、益阳市、郴州市、株洲市、永州市、常德市、张家界市跻身“国家森林城市”行列;自治州、湘潭市创森工作也在全力推进。但是,由于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城乡缺少生态廊道连接,城市没有生态屏障保护,乡村绿化品质低下,森林生态系统分割,难以发挥整体功能。统筹城乡绿化,构建城乡互连互通的生态系统,既是建设生态强省的必然要求,也是生态强省建设的重要抓手。为此,一要精心组织。按照国家要求,迅速组织开展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工作,既为县级市提供一个创建平台,又为下步地级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提供支撑。特别是长株潭森林城市群建设已列入国家森林城市发展规划,要充分利用长株潭“两型社会”实验区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和长株潭地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的良好基础,尽快筹划启动森林城市群建设。二要突出特色。各地资源禀赋、人文特色、经济发展等实际情况各不相同,只有走本地化的特色发展之路,森林城市建设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要因地制宜,发掘优势,打造与众不同、个性鲜明的特色。同时,要瞄准先进,开拓创新,在组织动员、资金筹措、网络植树、社区共建等方面努力打造工作亮点。三要构建机制。创森工作要增加城市绿量,提高森林的生态功能,发展林业产业,取得实实在在的物质成果,如期迈入森林城市的行列。又要着眼长远,着力构建一批推动城乡绿化统筹、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相协调的体制机制,取得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以巩固现有创森成果,推进创森工作常态化、制度化。特别要从构建体制机制入手,着力解决创森工作中为什么要种树?靠谁来种树?在哪里种树?种什么树?种树的钱从哪里来等关键问题。四要广泛宣传。把“大地植绿”与“心中播绿”结合起来,使创森理念和知识进课堂、进社区、进机关、进厂矿,把创森的过程变成动员全社会参与造林绿化和生态保护的过程,变成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和推动绿色发展的过程,提高人民群众的知晓率、参与度和满意度。
四、着力建设国家公园,提升建设生态强省的品质
国家公园是世界通行的自然保护地保护管理模式。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湖南是9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之一,为生态强省增添了一张亮丽的国家名片。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要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板,为此,一要坚持保护第一。湖南试点工作之所以起步迟、推进慢,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少地方政府和干部群众对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还没有正确的认识,寄希望于国家公园能提升名气、吸引各方游客,争取投资、改善旅游条件,门票涨价、增加旅游收入,以致试点区域变更重选,试点方案大幅调整。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必须把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作为首要目标,将国家公园纳入全国禁止开发区和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区域,实行最严格的保护。二要切合湖南实际。湖南是南方重点集体林区,现有保护地土地绝大多数归集体所有,由林农承包经营。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必须从实际出发,在总体规划、保护措施、投资测算等各环节体现和以国有林区为基础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不同之处。按照试点要求,新组建的国家公园由省级政府直接管理。与其他试点省份国家级保护地大多数归省级政府或相关部门主管不同,湖南国家级保护地目前绝大多数由县市区政府管理,这就决定了湖南省试点工作在机构编制、财政预算等方面调整的力度和难度要远远大于其他省份,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三要注重机制创新。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核心不在于建立国家公园,而是构建一套符合我国实际和国际惯例,有利于加强自然保护地统一保护管理的体制机制。湖南列入试点的城步南山地区,无论是资源禀赋还是国家形象都相对较弱,更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补短板、强弱项的关键举措。特别要构建保护地统一管理机制,整合原有的保护管理机构,破解多头管理导致政出多门、生态系统破碎化和孤岛化的难题;构建集体林地赎买、租赁机制,由国家花钱买生态,破解生态保护和民生保障的难题;构建国家公园和当地政府共建共享的机制,加大对国家公园所在地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破解将优势生态资源上划后当地发展更加乏力滞后的难题。
(作者系湖南省林业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吴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