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没有辨识能力,删除“咪蒙”也无济于事

来源:红网 作者:马婉莹 编辑:王俞 2017-12-11 00:03:10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前天看到朋友发了一条朋友圈:竟然有96个好友关注咪蒙,可互删。看到这里,我脸一阵红,因为我关注了咪蒙,而且关注了很久。

  但可能和咪蒙铁粉不一样的是,我并没有去点开咪蒙更新的每篇文章,我也不会在朋友圈转发咪蒙的文章。它就像其他订阅号一样躺在我的微信里,并没有特殊意义。

  我丝毫不否认,咪蒙的火爆,某种程度上是大众情绪化的产物。前段时间,咪蒙的文章《刘鑫江歌案:法律可依制裁凶手,但谁在制裁人性》在朋友圈的转发量非常多。尤其是文中对刘鑫的描写:欢天喜地烫头,把刘鑫拉黑,和朋友出去吃饭。这种观点大于事实的描述,很容易煽动网友的情绪,这篇文章阅读量达到了十万+。

  看完了这篇文章之后,我激动的情绪很快平静下来,我来谈谈我的判断。首先,我知道这是没有基于事实的讨论,这起舆论中我们缺乏的就是对事实真相的探讨,我觉得这样的讨论意义不太大。其次,我知道这是咪蒙背后的商业化逻辑作祟,自媒体作者蹭热度赚钱这是一种谋生手段。最后,我知道我应该相信更加中立的观点,而不是情绪化的观点。

  正因为此,我觉得咪蒙对我价值观的影响并不太大。但是我却不赞同朋友圈里的“含咪量”测试,甚至将数据上升到人生成败高度。

  作为信息消费者,我们都有消费者主权,同时也有权利评论自己的消费品。换句话说,我想看什么样的内容由我自己决定,所以看不看咪蒙的文章这不需要太多人评价。另外,有些人需要这些文字作为情绪发泄口,需要利用这些幻想的方法让自己获得某种心理平衡,这样既能让自己增加安全感,也能让自己获得某种自尊。其实看到这里是不是很熟悉,心灵鸡汤不正是借助这个渠道发挥作用的吗?咪蒙换一种描述方式,难道作用就被否认了吗?

  试问,如果整个环境中只充斥着一种声音是不是也很糟糕呢?这样不仅会减少意见表达的丰富性,而且会使整个意见环境处于一触即发的状态,因为单一的毫无选择的意见环境同样会引起极端的情绪。所以,我们缺乏的是更多中间意见者,缺乏更多理性思考者。

  不过,我惧怕的不是咪蒙的文字内容,我惧怕的是他们把蹭热点赚钱不择手段地美化成敬畏写作职业的理想主义。有一些价值观,比如友善、爱人、公正,这些美好的特质在咪蒙眼里似乎变成了一种营销手段。她不断地靠着各种博眼球的文字获取钱财,这便失去了写作的意义。博尔赫斯说:“我写作不是为了名声,也不是为了特定的读者,而是为了光阴流逝使我心安。”这些在咪蒙眼里,恐怕不值一提。

  我们不妨包容咪蒙的存在,去接纳不同的声音。只是,我们需要知道,如何让自己抵抗情绪化的内容,维护基本的善恶是非。最重要的莫过于培养自己的媒介素养,也就是针对媒体以及信息的辨识能力。

  当你终于知道咪蒙不过是商业化的产品,鸡汤文字也只是谋生的手段,你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自己身上,遵从内心,而不再寄托于这些被编制的幻想,才能彻底摆脱她。

  否则,哪天咪蒙消失了,换一个人还是一样。

  文/马婉莹(江西师范大学)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