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莎普爱思事件:公众切莫患上“白内障”

来源:红网 作者:刘浩田 编辑:夏熊飞 2017-12-08 00:04:44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12月2日,一篇名为《一年卖出7.5亿的洗脑神药,请放过中国老人》的文章,经“丁香医生”发布后,引发热议。文章列举国内多位眼科医生说法和权威文献资料,质疑莎普爱思滴眼液通过广告营销,误导患者,延误治疗。其实,早在2014年浙江莎普爱思药业通过证监会上市审核之际,《经济参考报》即报道称,浙江莎普爱思药业多次因产品质量问题、违规发布广告成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黑榜”的常客。而2011年在广东、2012年在长沙等地,食药监部门皆曾责令发布该商品广告的企业立即进行整改。

  啼笑皆非的是,今日,莎普爱思经历6年渗透,已经成为不少老人“重见光明”首选的希望。为何虚假广告、夸大广告才被曝光?为何受灾者又是老人?恐怕,莎普爱思非但没能治好白内障,反而是折射出公众患上的广告“白内障”程度非浅。在“白内障”的眼翳下,我们忽视了广而告之背后是庞大的商业运营网络,无视那神奇功效之下是完整的鱼肉分割系统。而老人,在疾痛缠身、子女离身的境况内,再次成为羔羊。

  显然,莎普爱思等以药品、保健品之名套住老人,是套住了老人寻求健康最朴素的心理。同样,“药物直达病灶会有点痛”的广告语直达的并不是眼疾之病灶,而是老人脱离疾病、长寿康宁的心理防线。为了延年益寿、远离疾病,在金钱上“痛”一点又有何不可?一切相对于健康的身外之物,都会让位,是人之常情。当病魔已经将人击溃,一个柔软的社会个体,又岂能眼观六路识破广告之假、药品之伪?

  因此,莎普爱思事件应该令公众反思,老人一次又一次成为牟利对象,且屡试不爽、屡禁不止,是不是连我们自身也患上了“白内障”?一方面,我们不能预见虚假广告居然可以直击目标群体,在食药监部门多次勒令其下架、广告停播后,依旧我行我素、受众甚广。我们是不是挂一漏万,忽视了老人群体其实并没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理念,去抵抗虚假医药品及其广告呢?另一方面,我们盲目推崇广告效益,对广告内容和实际功用似乎知之甚少,乃至放任自流。我们是不是没有目光如炬地把握食药品生产安全第一、宣传第二,创新研发为先,推广营销为次的核心要义呢?

  可以看到,莎普爱思公司自2014年上市之后,每年的广告费用都不低于2亿元,且逐年走高,但其科研创新投入不及广告的十分之一。莎普爱思广告中,其主治的“早期老年性”比“白内障”三个字隐秘不少,出现时长仅1秒左右,而且没有同时出现在广告音频里。假若是真心让白内障患者了解药品,如此操作,无异于避重就轻、自相矛盾。企业再来自称“让患者拥有明亮眼睛,重拾昔日光明”,可信度只怕微乎其微。

  勒庞曾经对公众的信任取向作出了大胆判断,他坦言:“越是不同寻常的、传奇式的东西,越会打动群体。历史上,表象总是比真相起着更重要的作用,不现实的因素总是比现实的因素更重要。”吹嘘疗效、夸大宣传,其实并不是莎普爱思事件的关键。如果我们能够及时消除广告“白内障”,能够站在深受疾病折磨的老人角度看看,就会发现,广告需要监督,人心更要抚慰。问题在于,如朔州市工商局副局长郝如翔等卧底捣毁保健品欺诈老人骗局,其实只是个例,在拍手称快之后难以推广、复制。

  但“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当社会医疗和公益医疗机制能够满足老人治疗需求,虚假广告以优质医疗资源为诱饵之法或许就只能走向穷途末路。当我们能将基本的保健知识和养生方法科学输送、广泛传达,虚假广告赖以生存的药盲、医盲才能逐渐消退,其牟利空间才能在内部进行有效瓦解。当我们能够化解医药关系、医患关系困局,使得虚伪的传奇疗效现出原形,真正的社会福利才能落地生根,而老人的桑榆晚景才能来得安稳而又舒适。毕竟,“白内障”需要动手术,隔靴搔痒的所谓“直达病灶”只能徒添患者之痛,社会之伤。

  文/刘浩田(华中师范大学)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