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学习类APP涉黄,“一禁了之”非良法

来源:红网 作者:杨璐菲 编辑:王俞 2017-12-05 00:05:29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近期曝出的“作业帮”等多款学习类APP涉黄引发家校热议。家长和老师们一致认为:“哪怕有一点点涉黄都该严打,这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大问题。”

  诚然,专门供青少年使用的学习类APP出现“擦边球”类黄色信息,有网络监管不当、把关不到位的因素在内,理应及时整顿。但在这个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整顿几个APP、关闭几个社交平台就真的能解决实际问题吗?当今的青少年确确实实面临着被不良信息毒害的危险,还未成熟的价值观裸露在开放的网络世界中,由于缺乏保护,极易被侵染、破坏。但是我们应意识到,仅仅靠“严打”“封锁”来处理此类问题是一种“变相回避”,只能是治标不治本。要想根治,就绝对不能用“一禁了之”来简单了事,长久的道德熏陶和素质教育才是解决“大问题”的根本方法。

  首先,“下禁令”本身起不到有效的作用。就以今年上半年教育局发布的关于“中小学校外有偿补课”的禁令为例,指令发得好好的,大家也都“遵守”了,但有偿补课仍未杜绝。为什么呢?因为规定中提到的校外补课未明确包含网络补课,许多老师确实不在校外线下有偿授课了,却开始了他们的“网课生涯”,还顺便发展了教育O2O。对于涉黄APP的整顿也是这样,关了一个“同学圈”,还会有另一个“校友汇”,整顿几个打了擦边球的APP,过一段时间以后,谁能保证不会再有其他换汤不换药的APP出现?在眼球经济盛行的当今社会,为吸引注意力资源,许多商家无所不用其极,再加上网络把关难度确实较大,就算不敢“顶风作案”,也难保其不会钻法律、规则的空子,因为网络不良信息的发布一直就是屡禁不止的。

  现在的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从小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就能看出来。上网如此简单的同时,随便刷几张网页就有耸人听闻的标题党出现,其中不乏性暗示信息,涉黄涉暴很常见。可想而知,青少年在上网时是无法避免接触这些不良信息的,而且这些信息在他们看来也许并不稀奇。“作业帮”上一个“涉黄”的版块叫“黑板报”,有评论功能,不少荤段子都在这里被发现。然而,传播这些荤段子的不是别人,正是用户——青少年本身。从报道截图中可见,有些语言低俗粗鄙,简直不堪入目,很难想象出自于一群受过素质教育的孩子之手。这说明在他们的生活中,对这种内容早有接触,绝对不是因为上了这个论坛才会说那样的话。这让我们不由反思,家长、学校给予孩子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环境?孩子们获得这些内容的渠道又是什么?是身边的人、影视作品?还是校园与家庭之外其他诸如此类的网络平台?然而,不管是什么,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外界没有给青少年提供一个足够安全、文明的空间,素质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力远远不够。

  此外,对“涉黄”打击的过分强调会使青少年产生一种“禁果”心理:越遮掩、越好奇。这与对青少年的性教育问题存在共性。当然,性不等于黄,两个问题相似点在于,都应该尽早做好对青少年的启蒙,告诉他们什么是正常的,什么是不文明、不道德的,并在潜移默化的素质教育中让他们的道德观念根深蒂固,而不是让他们通过其他途径知道相关信息,更不是闻之色变、退避三舍。

  想让青少年避免被黄暴信息侵害,就需要尽早在此类问题上与他们“坦诚相待”,积极引导,并给他们营造一个相对文明、安全的生活环境,从小进行素质教育与道德熏陶,而不是让他们过早进入网络世界,经历网络游戏或泛滥信息的洗礼,这是根治之法。然后加强网络监督,整顿不良信息传播渠道,此乃锦上添花。

  文/杨璐菲(湖南师范大学)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