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近日,来自湖北武汉的王女士意外发现,在一家名为“淘宝差评师曝光台”的网站上,自己的淘宝昵称、好评率连同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和详细家庭住址一起,竟被全部公开。从今年8月开始,她已被人登记曝光了近20次,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她在网购中所给的差评。(12月2日新华社)
据报道,王女士的信息在该网站被曝光后,陆续有不明人士通过短信和电话骚扰过她,说她是“职业差评师”,对其正常生活造成了不良影响。然而这并不是个案,该网站上还有大量被曝光的用户及个人信息,这些信息前都被冠上了“骗子”“差评师”等名号。
按理说,消费者对所购商品发表评论本该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无论发出的是好评还是差评,都是消费者在行使自己的评论权,也都能够对后续买家提供借鉴,督促商家提升服务质量。普通买家觉得委屈:自己正常行使权利,怎么就成了“职业差评师”呢?
职业差评师,顾名思义就是专门靠给别人差评为生的人。这些人通过给卖家差评来敲诈勒索商家赔钱或是送礼,让电商卖家“闻风丧胆”。在淘宝上,差评会影响到商品的排名和卖家的信用,通过刷差评来进行勒索,无疑是抓住了卖家担心差评影响盈利和信用的心理。一些卖家深受其害却又无可奈何——平台维权举证难、流程复杂,卖家维权总是难以得到满意答复……那些专门曝光职业差评师、敲诈师的平台和网站也就应运而生。
“曝光平台”产生的初衷本是为了给商家提个醒,提防那些真正的淘宝差评师,然而这样做很难保证像王女士这样的无辜消费者不会“躺枪”。根据我国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法》,网络运营者不得泄露、篡改、毁损其收集的个人信息;未经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直接曝光他人的个人信息,尤其是姓名、家庭住址和手机号码,显然涉嫌侵犯他人的隐私权;若曝光信息不实,还涉及名誉侵权。
再者,“曝光平台”的作用也值得怀疑——在交易前去曝光平台搜索其顾客中有没有“差评师”费时又费力,商家依旧很难避免遭受“差评师”的恶评。
改善这一现象,除了诉诸法律,还需要相关电商平台进行监管和改进。电商平台应当规范对消费者个人隐私信息的管理办法,确保普通消费者的权益。同时,电商平台应当确立更加合理的评价管理体系、联合商家共同打击“职业差评师”等通过恶意差评来进行敲诈勒索的行为。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让商家不用再对差评“神经过敏”,让消费者不用再为“差评师”背锅,让网络购物环境更加公平有序。
文/韩艾伶(重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