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别将女德教育与“女德班”画等号

来源:红网 作者:李佳序 编辑:夏熊飞 2017-12-03 00:04:00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近日,在辽宁省抚顺市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女德班”的授课内容被媒体曝光。“男为天,女为地,女子就该在最底层”“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坚决不离”“浓妆艳抹违背女子性德”“女子点外卖不刷碗就是不守妇道”……

  看到这些内容,是不是有穿越回大清的感觉?现今,“女德班”还存在如此大的市场着实让人大跌眼镜。惊讶之余,网友们对“女德班”更是嫉恶如仇,《中国妇女报》的一则评论写道“明明是荒诞不经的歪理邪说,却一次又一次地登上了大雅之堂;明明是奴役矮化女性的封建余孽,却有人前仆后继地给其提供宣讲空间;明明是与性别平等相悖的无稽之谈,却能招来一批又一批的女性学员。”

  诚然,面对女德班如此荒谬的的做法,我们应当加强监管甚至责令停办;但对于一棍子打死女德教育的行为,笔者不敢苟同。

  “女德”一词,旧指妇女应具备的品德。这个词本身是没有错的,大家批评的是古代时它所定义的内容、男尊女卑的思想。而那些都是过去,我国1954年就已将男女平等写入了宪法。尽管根深蒂固的观念不易铲除,但在当今社会用“大有好转”来形容丝毫不为过。在家庭中,出现丈夫殴打妻子、家长重男轻女等问题时,总会有正义的声音出来指责,为女性打抱不平。再者到社会,在女性主义浪潮兴起之前,公共空间向来是以男性为出发点的,但女性逐渐离开家庭走向工作,大量涌入公共空间的现象却并没有完全淡化公共空间男性化的特征。因此,在家庭以外的空间里出现涉及男女平等的问题时,更有愤愤不平的路人为女性伸张正义。与此同时,一些商家也出台相关政策为女性谋福利,如“女性专用车”“女性专用停车位”等。只不过这似乎造成了另一种社会局面——越来越多涉及“女”字的词成了敏感词。

  10月底云南昆明设置“女性专用停车位”一事就因为“关怀还是歧视”引发了网友们的争议。一般标准车位宽约2.5米,“女性专用停车位”宽则接近3米,且设置在出口附近,方便停车。反对者们对“女性”和“专用”两个词过于敏感而产生误解,甚至戴上有色眼镜将“女司机”这一角色自我特殊化,把“女司机车技不好”的观点普及到每一位女性身上,从而形成社会刻板印象强加到制定举措者的身上,认为这是性别歧视。

  反对“女德教育”的人也认为,“女德”带着强烈的歧视色彩,是男权社会里的专有名词,是性别不平等的产物,把女性单列出来是一种性别歧视。既然有女德,那么男德呢?既然有女性专用,那么男性专用呢?或许,存在这样的质疑者们本身还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男外女内”的观念。

  评价女德班,我们应当具体分析。以“逆来顺受”为关键词的女德班的新闻曝光,不出意料地引起了很多人士的批评,再加上为了博取眼球的标题党和一些媒体的断章取义,越来越多的网友对女德班,甚至女德教育,人人喊打。其实“女德”的根本在于让女性成为女性本身,“女德教育”便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而在女德养成的过程中,并非只有女德班这样的培训能够完成,女德教育应是在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中完成。我们应该重视和面对,而不是逃避和反对。

  同样,“女性专用”也是如此,不管是最早设立女性专用停车位的德国,还是最早设立女性专用车的日本,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女性的安全感,让女性在公共空间避免遭受侵犯和伤害。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任锋在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女性的社会道德、家庭道德和社群道德,就是具体从这个群体的社会角色出发来表达自己的一种道德规范需求的社会现象。男性也有这种需求,而其他特定的群体,比如老师、医生,他们也有师德、医德——所有的社会角色都有正面的道德重建的需求、价值重建的需求。

  从“女性专用”到“女德班”,纵然把女性单列出来会令一部分人觉得刺眼,但男女本身毕竟是有差异,不必把区别对待简单看成歧视。我们需要做的是去完善规则和举措,切勿矫枉过正。

  文/李佳序(江西师范大学)

  相关阅读:

  莫把糟粕当瑰宝,疯狂女德须刹车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