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笔试第一却落选,“学历情结”别走偏

来源:红网 作者:王彬 编辑:王俞 2017-11-25 00:02:59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今年9月,江苏建湖人张斌驰参加了建湖农商银行的招聘考试。自觉笔试、面试和考察成绩都很不错的他,却没有等来银行是否录用的通知。张斌驰委托亲属去打听,得到的答复是,其笔试成绩第一,但第一学历低,这次招聘的条件第一学历必须达到全日制本科。而张斌弛的第一学历只是专科。(11月24日《现代快报》)

  这家银行有“必须达到全日制本科”的招聘要求没毛病,毕竟,把本科学历当作基本要求在目前整个社会层面上是能够被接受和理解的,也是大多数企业在招聘中所践行的一点,其所凸显的适度“学历情结”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最好要在招聘条件上说清楚,比如只包括全日制本科还是所有的本科都可以,让应聘者真正明晰要求。即使一时疏忽,招聘条件写得过于笼统,也没关系,还可以在笔试和面试前,依据条件进行审核把关。

  然而,根据报道披露的细节,这家银行将这两步都疏忽了,等到考生笔试、面试和考察成绩都通过后才发现问题,用一句“没能及时审查”直接把考生拒之门外。这未免太不地道。

  问题还不仅于此。在考生优异的成绩和水平面前,这家用人单位不去权衡利弊,审慎考量所招人才与工作岗位的契合度,而是选择了把学历这道门槛无限抬高。也就是说,这家单位把学历当成判断人才最关键的标准,而不是人才的真正实力。没有合理通融,留下的只有死板机械,这凸显了用人单位走偏的“学历情结”。

  这样的状况可谓比比皆是。一些“985”高校招聘老师,会对应聘人的学历“查三代”,只要本科、研究生和博士所读学校有一个不是“985”,无论你再怎么优秀,等待应聘人的基本都是pass的结局。这从博士生中流传着是那句“三个‘985’,求职不受苦”的顺口溜中便可窥探一二。

  不仅是一些重点高校,社会上很多“好单位”也是如此,把学历摆在了品德、能力和成绩之前。而且相应的学历要求,不是初级层面的,很多都处于苛刻的高级层面。笔者现正面临校招季,对此深有感受。有些大单位就是直奔着“双一流”和“研究生”去的,而其他应届生履历再丰富,也都过不了这个槛。这与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背道而驰,不利于我国从学历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型的大方向。

  从结果来看,“学历至上”确实能让企业单位的人员学历结构更好看,让其更有面子,但却无法保证员工实际能力与工作的契合度。而如果以“能力导向”为判断标准,这两者便能得当最大程度的兼顾。当然,学历高甚至精的人,能力一般也不会差,但其能力与优势应当通过合理科学的招聘选拔方式来对比和凸显。说白了,就是要给不同学历的人公平正面交锋的机会,这对求职者和用人单位而言都是好事。

  文/王彬(浙江传媒学院)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