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无证幼儿园“择优转正”值得一试

来源:红网 作者:强德平 编辑:王俞 2017-11-23 00:03:34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近日,北京市有关部门发布通知,各区教育部门要联合乡镇、街道,对现有无证幼儿园进行排查,对条件较好的无证幼儿园给予支持和帮助,创设条件使其符合社区办园要求,采取“择优转正”措施。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幼儿“入园难”逐渐成为很多城市的普遍性难题,与此同时,部分民办幼儿园暴露出长期“无证经营”。如何管理自然陷入两难:默认办学,不仅违法违规,还容易存在安全隐患和管理纰漏;严管取缔,将导致不少幼儿无学可上。两害相权取其轻。既然关不掉,不如调整政策,变“堵”为“疏”。

  从问题出发,实行无证幼儿园“择优转正”值得一试。首先,“择优”在提高隐形标准。择优就是要选择在百姓中口碑好的,着实对社区幼儿的成长有所助益的幼儿园。这和以往的材料评选、资质评选不同,其更倾向于由实际情况决定,要靠事实说话。参照以往报道,一些幼儿园即便有证,也存在一些虐待幼儿等问题。其中之一的原因就是社会成员的反馈和监管乏力。“硬指标”不如老百姓的“好口碑”。反过来看,如果能被“择优”,也说明管理者有“法子”。幼儿教育质量高,实际作用自不必言。

  其次,“转正”在变相降低门槛。我国的幼儿园、托儿所的合格标准,强调规模、师资力量、设施等,条件比较高。这也是一些民办幼儿园难以通过审批的根本原因。这却回避不了,在人口居住较为密集的小区,就有一所小型幼儿园的实际需求。正如报道中提到,海淀区多地存在类似40多人,8、9个教师的幼儿园。显然,这一规模达不到《北京市举办小规模幼儿园暂行规定》中的相关标准。可如果根据市场状况就降低标准,放松准入门槛,就不乏浑水摸鱼者。从这一点出发,“择优转正”不仅能够让“奋斗者”看到希望,也可以让“投机者”望而却步。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对于幼儿教育而言,市场空间大,社会力量的注入必然更多,在“支持”的基础上需要的“规范”也就越多。以往,人们习惯将“规范”理解为矫正小错、淘汰大错,具有被动性。而“择优转正”符合市场环境下优胜劣汰的规则,可以“规范”办园者的思路和自我约束力,具有主动性。

  此外,无证幼儿园“择优转正”是将选择权交给了市场,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不能“大撒把”,必须跟进更多的配套措施,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还需加大,对于不思进取,严重违规的幼儿园仍要该惩则惩。同时建立淘汰机制,对于民意反馈的听取要进入滚动模式,幼儿园应该持续接受社会成员监督。“择优转正”不能一劳永逸,“变坏”则要被打回原形。

  文/强德平(陕西师范大学)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