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接受采访被开除”预示传统公关之死

来源:红网 作者:张晓雨 编辑:夏熊飞 2017-11-18 00:02:11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最近,上海一名ofo巡视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时薪20元,整理单车兢兢业业,骑车人乱停车后就走了,自己拼命干也是双拳难敌四手。说完他将现场情况向上级汇报,没想到得到的答复却是,私自接受记者采访,当场被公司开除。(11月16日 澎湃新闻网)

  从该巡视员出示的微信截图来看,“再跟各位师傅们说一次,一律不准接受采访,问什么都不清楚,不知道,就只管干好自己的活就行了,不要惹火上身”,字里行间,透露出屏幕对面信息发送者对媒体和记者的采访避之唯恐不及,甚至如临大敌一般诚惶诚恐,害怕因此给企业和自身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在公众参与感日益增强,舆论在社会监督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今天,强大如ofo却将媒体视为洪水猛兽,希望通过远离媒体以最大限度避开负面报道,着实让人费解。

  当然,自共享单车面世以来,批评与赞扬声便此起彼伏,由共享单车引发的押金退费难、非法集资、过度投放、城市慢行系统的建设等问题,也一次次将其推向舆论的口水战中。此次不管是ofo,还是第三方市容整理公司对员工禁止接受记者采访做出强制规定,恐怕也是想通过沉默来避免不必要的负面报道。但这不足以成为共享单车企业对媒体讳莫如深的理由,这种行为就好比讳疾忌医,欲盖弥彰的同时,还可能错失掉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也就是说,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妄想通过封锁信息来影响公众对某家企业、某类现象的判断,这种公关方式已经失灵了。与其要求员工对媒体的采访含糊其辞,遮遮掩掩不肯透露共享单车在运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管理痛点,不如开诚布公,将用户应知而未知的信息通过媒体传达给受众,并由此调动公众的参与热情,一同探讨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的方案,从而倒逼企业在管理和运营上做出相应的改善。这的确需要勇气,也可能出现预料之外的状况,其长期效益却不可估量。

  借用现代公共关系之父艾维·李的至理名言来讲,“公众必须被告知”,企业遵循“门户开放”的原则,在面对公众时说真话,是维持良好公共关系、构建公众参与感的最佳方式。这是因为,传统意义上通过控制消息来源的方式来控制整个舆论场的时代已经过去,企业想要消除负面影响、树立正面形象,唯有拿出诚意,与媒体、公众建立起良性互动,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话语权,其公关才可能真正发挥作用,双方的互动也有望更趋良性。

  企业、媒体和公众的这种良性、多向互动,有赖于企业主动公开信息、释放善意与诚意。在面对媒体采访时,始终坚持公众第一性原则,既抛弃原来遮遮掩掩、讳疾忌医的错误态度,明确自身企业责任,保障公众对企业问题处置方案的知情权,也发挥公众的智慧,借“他山之石”来助力企业更好地解决在运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根本上杜绝“接受记者采访被当场开除”等武断、鲁莽的行为和公关方式。

  文/张晓雨(西南科技大学)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