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每一个重拾读书热情的人都值得点赞

来源:红网 作者:程昱媛 编辑:夏熊飞 2017-11-16 00:03:34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安徽小伙徐孟南前几天填写了2018年高考报名表,他将在10年之后重新走上高考的战场。2008年,年轻气盛的他并没有像其他考生一样在高考考场上奋笔疾书,而是在每张卷子上写满了自己的“教育宣言”。结果可想而知,成了“0分考生”。在身边同学都意气风发地奔赴大学生活时,他只好辗转各地打工,后来也比同龄人更早地结婚生子。现在的他,只觉得自己“当时的行为太幼稚,不值得”。

  10年前年少懵懂的徐孟南,想通过交白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于现有教育制度的抗议,但也亲手堵死了自己接受高等教育的大门,放弃了改变命运的最可行机会。其实他的遭遇也是很多农村学生人生轨迹的缩影:辍学回家,然后外出打工或留在家里种地,等成年之后就在农村里找个条件差不多的结婚。那些放弃继续学习的孩子们,人生几乎就被这样定型了。鲜少会有电影中“人生逆袭”的机会。他们早早地融入了家长里短,不再拥有年少时候的热忱。

  其实,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分配的不平衡,加大了农村学生考进好大学的难度;另外,在很多农村家庭的认知中,读书的好处不能立即兑现,既然孩子学习一般,还不如不要读了,早点出来赚钱多好。学生们自己也觉得读书又辛苦又无聊,没有自由。教育资源的不平均、家庭思想中弥漫的“读书无用论”、还有学生自身的懒惰,都成了许多农村学生与高等教育之间的隔离墙,“寒门难再出贵子”在很多时候也仿佛一语成谶。

  也许你会说,辍学之后出去打工的人怎么就不可能成功呢?但你可知,没有一份像样的文凭在如今的求职市场上是多么步履维艰?那些在春节回家探亲的务工人员,看起来衣着光鲜、收入不薄,但是他们在外打拼的辛酸恐怕也不足为外人道也。正是因为真实打工生活的艰难总被同乡人画上一圈代表着自由和幸福的“模糊光晕”,才会有那么多的农村学生向往着城市生活,仿佛那是一个提供工作和机遇的乌托邦。

  每个人都要寻求自己的价值定位,为实现心中的价值定位而不断调整自身行为。“徐孟南们”本怀揣着美好生活的愿景,而在历经了生活的残酷考验之后,才大梦初醒,又重新认识到继续读书和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性,这是种多么残忍的牺牲和领悟。

  那些曾经亲手斩断自己“逆袭之路”的人们,今天又鼓起重新勇气,追求知识,想要通过浪子回头的努力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以便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能够有一定的竞争力,取得更好的发展前景。

  其实,像徐孟南这样时隔多年重回高考考场的人并不是个例,他们在阅尽沧桑之后,重拾学习热情,愈加珍惜教育机会。这样的人们值得被鼓励,更值得更尊重。

  文/程昱媛(湖南师范大学)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