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学历造假,需要反思的不只是伪装者

来源:红网 作者:付强 编辑:夏熊飞 2017-11-13 00:03:43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最近在杭州萧山区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一起“小学文化伪装硕士”案件,这位任某,实际只有小学文化,却冒充名校硕士伪装成“精英”前去应聘,竟然成了高管,拿到了百万元的年薪。而在此之前,任某还在其他两家公司“行骗”过,月薪也是高达几万元,直到被调查前,任某仍在一家公司正常工作。(11月10日 光明网)

  此次事件中,在法庭审理环节,任某对于自己伪造身份证、户口簿、学历证书的基本事实供认不讳,同时又表示,尽管自己只有小学文化,但能力完全能够胜任高管职位。可是,纸终究包不住火,当虚假被揭露,再多的努力也只能变成徒劳无功。但是不禁让人思考,学历和能力之间是否有直接关系?学历造假事件近年来为何频频发生?背后需要反思的不应该仅仅是这群“伪装者”。

  首先,不能否认的是,在这样一个价值实现的时代,追求更好的职业、更高的平台并没有什么错,然而这些“伪装者”只看到了荣誉和名利表面的光环,却忽视了过程中的奋斗与努力,对于金钱名利的盲目追求,让这些人错误地成为了“精致的伪装者”,只能用一个接一个的谎言掩饰虚假,直到露馅。

  学历造假的背后,透露的是其对自身的不自信和价值认同的偏差。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并不单单只能从一个高平台开始,建立在虚假学历基础之上的发展本来就不牢靠,为什么不能选择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实力,脚踏实地地从一个接受自己的地方开始闯荡呢?

  然而,有一点我们也不能忽视,目前来看,“是金子到哪都发光”也并不完全成立。不同的求职者在劳动力市场的确拥有不同的机会和待遇,年龄、学历、专业成为求职路上隐形的“门槛”,经过层层筛选,没有最基本学历资格的应聘者就只能被残酷地拒之门外。学历与能力不能等价,但现实情况却是那些拥有名校身份标签的求职者,往往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在学历造假这样一种偏差行为背后,侧面反映的是部分用人单位人才评价观念和评价机制存在一定的偏差。过于看重求职者的出身与学历,对其真实水平能力的考核力度不够,在某种程度上着实助长了不少人对学历的“变态”重视,以至于部分求职者尽管“演技”拙劣,漏洞百出,却也能轻易跳过门槛,顺利入职。

  “伪装者”固然可耻,用人单位也应该反思为何如此容易被骗。现实版“猎场”尽管不如剧情版容易,但是不断上演的造假闹剧,却也在对当下价值认同和用人标准进行拷问,生活永远是现实的,每个人都应该走出错误的认知误区,选择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类似这样的闹剧才会越来越少。

  文/付强(华中科技大学)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