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近日,“母爱的奇迹”再次出现——丁丁一出生就被诊断为重度脑瘫,而在5份病危通知书和“非瘫即傻”的预言面前,妈妈选择将他留下。2007年他考入北大;2017年从哈佛大学硕士毕业。(11月6日央视新闻)
此条微博评论和转发都被“女子本弱,为母则刚”的赞美刷屏,其中也不乏对其父亲的指责。在此我想说:请给脑瘫儿的父亲一个选择的权利。
“如果选择了一件事,就要努力实现,坚忍不拔”。丁丁的父亲出于理智没有选择留下儿子,而丁丁母亲的这些年就是对这句话的完美诠释——她选择了儿子,选择了近三十年的无悔养育与辛勤付出,最终也得到了一个优秀的丁丁。而回看日常生活,我们看到因为选择后的放弃,出现了无数的残障弃婴和流浪猫狗;我们看到由于坚持一段时间后的惰性,出现了大量的辍学与罢工。母爱与坚持,让生命得以翻新和重塑;放弃和懈怠,则让生命流于可悲与平庸。
但是在选择之前,我们每个人都有说“不”的权利,其中当然包括丁丁父亲,因为奇迹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2015年中国脑瘫患者就已达600万,其中0~6岁的脑瘫儿童有将近200万人,每年新增脑瘫儿童4万至5万名。如果不能得到抢救性康复,有可能导致终身残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无法估量的精神和经济负担。丁丁正是其中得到及时救治的少数人,加上他的智力并没有受损,只是有运动障碍,这样的状况实在不可多得。如果脑瘫儿的父母都照搬丁丁母亲的成功经验,容易造成很多的家庭和社会问题。
我们不能因为低概率的个例成功而进行大范围的道德绑架。有网友在评论里说“又有多少人能和她(丁丁母亲)一样敢赌这一把,我也是不敢赌的那一个,懦弱的人又何止他父亲一个。”其实你不是“懦弱”,你只是行使了说“不”的选择权。选择和丁丁父亲一样维持“本我”状态,还是选择像丁丁母亲一样做一个“超我”、大写的人,我们不能直接从现有的结果而直接断定两种选择的对错得失。
如今的很多人做事都是“三分钟”热度,今天看到丁丁的成功新闻就去提议耗资投入救治脑瘫病人;明天因为看到脑瘫儿大多残障的新闻就失去对救治脑瘫的信心。学会多方考量、客观冷静地看待问题,警惕盲目的模仿借鉴,才可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媒体总会选择新闻价值点多,即反差大的低概率事件进行报道宣传,但是作为读者在看待这样的事件时,要学会区分“值得学习”和“必须学习”——这是两回事。“为母则刚,十年一日”的母爱与坚持当然值得学习,但是不是说所有人都一定要采取这样的行动。在这个鼓励社会兼容并包的多元化时代,我们既要弘扬“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精神,又要提倡“见可而行,知难而退”的智慧。
愿每个人都能用好选择的权利,愿每个选择之后,都会有坚韧不拔、永不言弃。
文/茅羽瑶(重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