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美国时间16:20,北京时间凌晨4:20;去美国第八天的留学生求助父母怎样做番茄炒蛋,父母先语音后视频教学直到孩子完成;一面是做完菜后和朋友分享、直到朋友提到时差才想起没回复父母的孩子,一面是不断询问孩子做得怎么样,一直没去睡,隔一个多小时后孩子回复时秒回的父母。
该广告传播度之广可以说是达到了广告商的最佳预期,其中不免毁誉参半声音之功劳,不少人认为这是一个失败的教育案例,传递了错误的三观,甚至将“巨婴”“妈宝”这样的标签直接贴在了视频中男主的身上。留学在外,最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尚未具备,凌晨四点因为简单问题求助叫醒了熟睡的父母,做完菜后忘记给父母反馈而让父母等之又等,确实有失情理。不可否认,这是一盘并不“美味”的番茄炒蛋。
这让我们在思考孩子的独立能力和体谅他人之心如何培养的同时,也反思到底什么才是好的家庭教育。正所谓,照顾和离开是父母一生的必修课,童年时的无微呵护,长大后的得体退出,就是为了不让孩子感到童年贫瘠和成年窒息,孩子的成长和独立也正是这个过程的产物。
可是,我们什么时候开始过分纠结广告等视觉作品中略带夸张的表现形式,抓住其强调反差而少些合理性不放,而忽略了其中的共性情感和所呈现的微言大义呢?
不愿被这样一个生活能力如此低下的主角所代表的留学生大有人在,不会因番茄炒蛋而凌晨起床教学的父母也是不在少数,而“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温情却是一脉相承。所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就算远在异乡的游子不会因为一道菜求助父母,也会在某个情绪濒临崩溃的时候想起父母、想起家的温暖,而那份崩溃是不是其内心一份独有的“番茄炒蛋”呢?对于父母,就算认为有些事靠孩子自己就能解决、不必他们插手,他们也会在深夜想起孩子在外过得好不好,嘱咐孩子遇到困难一定要联系家里,这与深夜爬起的教学是不是有些异曲同工之妙?
除此之外,广告呈现的还有另外一个共性:父母对我们的嘘寒问暖,是否也和我们美其名曰忙而对他们或多或少的忽视形成了鲜明对比。微信中父母发来的长篇大论换之我们很久后的只言片语,我们似乎把大把的时间花在了朋友或是一时重要的人身上,讽刺的是,当我们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永远站在我们身后的似乎只有父母。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故,人生只剩归途。
每一个异乡的游子心中都有一道不会做的番茄炒蛋,每一个父母也都会有深夜爬起教做番茄炒蛋的爱子深切之心。这个广告无疑扎到了许许多多或因求学、或因工作而背井离乡的游子的心,扎到了家中“想把你留在身边,还想你拥有全世界”充满矛盾和殷切之爱的父母。
理性固然好,感性也无罪,所以,别急着站队,也别因番茄炒蛋的“不美味”,去否认它扎心了所有背井离乡的滋味,快去找找自己独有的那盘“番茄炒蛋”,学学怎么能将它做得更“美味”,去看看父母的“教做番茄炒蛋”是否也是“深夜爬起”,生而为人,总要有爱意。
文/王海丞(湖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