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教授歧视门”背后的三种社会现状

来源:红网 作者:薛豪 编辑:王俞 2017-10-28 00:02:21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近日,浙江大学一位社会学教授2013年抱怨女研究生的微博被再度翻出,在网络与各大高校引发了巨大争议。这位教授认为“历史证明学术界不是女性的地盘”,说她们只是混个文凭而无心学术。

  这段微博文字很显然触动了“女性歧视”这个敏感词,其中的“大多混个文凭准备就业”也的的确确地刺痛了大众神经,引发全民声讨。但避开批评歧视女性的“政治正确”不谈,在其背后作祟的还是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三种现状。

  一是科研保底的思潮。所谓科研保底,即是一种对“科研一条龙”的追求,对科研人员能够在人生各个阶段都一直保持科研有效进行的期望,而非“混个文凭准备就业”。在这种情况下,不是女性科学家天生受到歧视,而是女性科学家由于诸如家庭因素、结婚生子等不可抗力因素影响下不得已的选择,加强了科学界对女性科学家在科研中途退出的恐惧,从而滋生了科研保底思潮的泛滥。

  “女科学家去哪了,是我对你不够好,还是实验室压力太大了”,这是清华大学科学家颜宁在央视《开讲啦》上,通过回顾自己一个女学生由于恰好遇到一个应聘的机会,面对着已经发表完论文,可以作为博士毕业的现实而仍然选择放弃科研选择工作的故事后提出的疑问,而这个提问也恰好佐证了女科学家在科研保底思潮下的逆行。

  二是女性成就贬低化。不可否认,当前社会的主流意识是:科学家是男的,而迎合这种意识下的现实就是,对男性科学家成果的承认度、褒扬度是高于女性科学家的。例如,“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曾在很长时间内不承认女性所取得的成就。杨振宁和李政道因β衰变的理论预测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以实验证明此理论的哥伦比亚大学女物理学家吴健雄一直没能获奖。

  简言之,社会习惯性地认为能作出突出科学贡献的肯定是男性。这种基于传统思想下的女性天生不适合从事科研的信念,也正是“教授歧视门”背后存在的社会现实。

  三是女性屈服于现实的现实情形。成家生孩子的家庭压力,以及社会固化的性别意识,让女性更加屈服于社会现实,相较于男性科学家,女性科学家承担着更多的家庭负担与压力,一味地追逐科研、攻读博士学位,常常让女性陷于“灭绝师太”“不早成家的另类”“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偏见之中。也正是在此基础之上,女性无奈于家庭,屈服于社会,被点名于诸如种种“教授歧视门”中。

  文/薛豪(西南政法大学)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