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湖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学习十九大报告体会

来源:红网 作者:李晖 编辑:夏熊飞 2017-10-24 22:37:11
时刻新闻
—分享—

  党的十九大是一次激动人心又催人奋进的大会,习近平同志的报告总结了过去伟大成就、描绘了未来美好前景,提出了很多新论断、新要求、新部署,湖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全体同志在多次深入讨论的基础上,从自身研究角度,就某个问题形成自己的学习体会。

  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晖:习近平同志的报告有很多新提法、新安排,其中战略安排的调整让人印象深刻。十六大报告中提出,21世纪20年代达到小康,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于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战略安排,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是,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表明,当前的发展已经超过曾经的预期,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提前十五年完成,本世纪中叶的发展任务无论是从要求还是内涵上均有了一个质的提升,这让全国人民对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加充满期待。

  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邝奕轩:十九大对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和成就给予精准论断,就新时代的发展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三农”问题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议题。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三农”问题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如何创新思维、夯实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成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过程中的一个重大任务。中国共产党敏锐地认识到,新时代的“三农”问题有了崭新的时代内容,务必要实现新时代背景下“三农”问题的准确定位和真正求解。因此,在十九大报告中,中国共产党依然将“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城乡关系、土地制度、产业体系、农民就业创业、乡村治理、新农人培养等层面提出了基本发展方略,为经济新常态下“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指引。

  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杨顺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从全局确立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总体任务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大目标。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的总体安排,体现了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思想“1+3”四个维度的落实,一个总维度是生态发展观,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必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开发利用自然,满足人类发展需求。三个分维度:一是生态即生产力思想,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就是要推进绿色发展。二是生态民生思想,即“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就是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治理体系。三是生态法治思想,即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一定程度上与体制不健全有关”,就是要“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以及建立日益完备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

  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瑞梅: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第八条第三点明确提出“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一个“健全”,即说明还有不完善之处,需要我们致力于农村留守问题研究,其中尤其要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爱。要在乡镇、村各级只要是有留守人群的地方,都设立“留守人群服务站”。要相应建立以市、县(市、区)、乡(镇)政府为主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责任制,县(市)、乡(镇)政府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行动计划和具体措施,实行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将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对县(市、区)、乡(镇)政府全年工作考核目标,形成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丁爱群: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重申了“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并对“三农”工作进行了一些新的表述,“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新的提法首次出现在党对“三农”工作的部署中,并创造性的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极大地解决了一直困扰、阻碍土地流转的核心因素。“乡村振兴战略”向全社会释放一个信号:未来我国发展将由“城乡统筹”发展进入到“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时代,国家资源的配置必定更大程度地向“三农”倾斜,补农业短板、强农业弱项将会进一步加快落实,我国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繁荣、农民的富裕也将更大程度推进。

  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吴志国:十九大报告再一次以较大篇幅和重要位置明确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新常态,除了增速从高速降到中高速外,新常态的核心要义就是从以往以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为主转变到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是发展动能的转换。以往的经济发展以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为主,但资源要素是有限的,资本的边际收益是递减的,投资规模也是有限度的,超过限度反而会亏损,因此以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为主的发展不可持续,而创新是无止境的,依靠创新驱动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因此,创新处于关键位置,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落实创新发展理念的主要抓手,因此,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抓住了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牛鼻子。

  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雯: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我国金融工作,明确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的目标,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进行金融研究指明了方向。一是全力服务实体经济。理论研究要始终坚守金融本源,紧紧围绕金融如何更好地支持重点项目、重点产业等实体经济领域,更好地支持小微企业、“三农”“双创”等薄弱环节展开。二是全力严控金融风险。理论研究要突出风险防控之弦,深入探索金融机构、地方债、互联网金融等风险识别、监测、计量与防控机制。三是全力聚焦金融改革。紧紧围绕如何更好地抓住“一带一路”“自贸区建设”等契机,深化利率和汇率以及人民币市场化、国际化、全球化改革,持续提升我国金融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李詹:认真学习十九大报告后,我有两点心得体会:第一,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解决了社会生产落后的基本局面,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物质文化得到极大丰富,但是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却制约了人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因此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必须要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体现了共享发展理念。第二,报告中有关经济问题的阐述再次重申了以下观点:金融必须服务实体经济、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强化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硬实力。

  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肖欣:十九大报告,从五个方面对“新时代”进行了阐述,其中之一就是中国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心、为人类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的时代。事实上,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文化最灿烂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一直都处于世界舞台的中心,从未走远。近代一两百年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华文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挑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发努力、自强不息,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文明再次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当前,以“新四大发明”等为代表的优秀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重新闪亮登场,中国必将为世界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陈文锋: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必须通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从体制机制创新、产业创新、科技创新、金融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等方面共同发力,并且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要把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放在首位,要深入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产业间的融合,要更加突出创新驱动的重点和深度,要高度重视现代农业的基础地位和提质升级,要科学有效地促进区域间均衡发展,不断提升经济质量、产业质量、产品质量和区域发展质量。

  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周小燕:历年来,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认识和把握是及时正确有效的,但也是艰难曲折的。1956年党的八大报告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正确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效解决新时代的新矛盾,为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